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綜錄)

卷五百一 總論:

《千金方》【唐.孫思邈】:

 論治病略例: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腧,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

 《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ST09﹞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

 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

 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諡所害,即其事也。

 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

 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

 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

 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

 必通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五孔穴,榮衞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古者上醫相色。

 色脈與形,不得相失。

 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

 中醫聽聲,聲合五音。

 火聞水聲,煩悶善驚﹝susceptibility_to_fright﹞;木聞金聲,恐畏相刑。

 脾者土也,生育萬物,迴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

 四季運轉,終而復始。

 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型、色、體、徵【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手療思路【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理探源【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紀實與虛構【Y.C.T@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醫學;經筋手療;經筋保健;經筋教學;經筋雕塑;經筋平衡;經筋整體保健;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