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清‧尤在涇) |
卷四 陽明篇下: |
陽明雜治法 第三: |
發黃﹝jaundice﹞證治 七條: |
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無汗。小便不利﹝Dysuria﹞。心中懊憹者﹝feeling_of_vexation﹞。身必發黃﹝jaundice﹞。 →【憹﹝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
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Dysuria﹞。必發黃﹝jaundice﹞。 |
邪入陽明。寒已變熱。 若更被火。則邪不得去。而熱反內增矣! 且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Dysuria﹞。則熱不下泄。蘊蓄不解。集于心下而聚於脾間。必惡熱。為懊憹不安。脾以濕應。與熱相合。 |
勢必蒸郁為黃矣! 額上雖微汗。被火氣劫。從炎上之化也。豈能解其火邪哉。 |
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發熱﹝Fever﹞汗出。 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jaundice﹞。但頭汗出﹝head_sweating﹞,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Dysuria﹞。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jaundice﹞。茵陳蒿湯主之。 |
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jaundice﹞哉。 若但頭汗出﹝head_sweating﹞而身無汗。劑頸而還。 |
則熱不得外達。小便不利﹝Dysuria﹞。則熱不得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其熱之蓄于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得。瘀鬱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 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 |
茵陳蒿湯方: |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 |
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yellowing_of_the_body_and_eyes﹞。 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
傷寒發汗已。熱與汗越。不能發黃。而反身目為黃者﹝yellowing_of_the_body_and_eyes﹞。以寒濕深入在裏。汗雖出。而寒濕不與俱出也。寒濕在裏。必傷於脾。脾傷而色外見。則身目為黃﹝yellowing_of_the_body_and_eyes﹞。是不可比於瘀熱在裏之例。而輒用下法也。云於寒濕中求之者。意非溫脾燥濕不可耳。 |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Dysuria﹞。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
此則熱結在裏之證也。身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 若濕黃則色黃而晦。 所謂身黃如薰黃也。熱結在裏。為小便不利﹝Dysuria﹞。腹微滿。故宜茵陳蒿湯下熱通瘀為主也。 |
傷寒身黃發熱者﹝Fever﹞。梔子柏皮湯主之此熱瘀而未實之證。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Fever﹞而腹不滿。梔子徹熱於上。柏皮清熱於下。 |
而中未及實。故須甘草以和之耳。 |
梔子柏皮湯方: |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一兩,炙)、柏皮(二兩)、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jaundice﹞。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
此亦熱瘀而未實之證。瘀熱在裏者。汗不得出而熱瘀於裏也。故與麻黃、杏仁、生薑之辛溫。 |
以發越其表。赤小豆、連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熱於裏。大棗、甘草。甘溫悅脾。以為散濕驅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氣也﹝edema﹞。合而言之。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
麻黃(二兩)、生薑(二兩,切)、生梓白皮(一升)、連軺(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粒,去皮尖)。 |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