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二 |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
連絡永康堂
目前分類: 《傷寒論》(東漢·張仲景) (23)
- Feb 02 Sat 2013 09:52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二
- Feb 01 Fri 2013 09:50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一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一 |
大法,秋宜下。 |
- Jan 31 Thu 2013 09:48
《傷寒論》卷 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
《傷寒論》卷 第九 |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 |
- Jan 29 Tue 2013 09:46
辨不可吐第 十八
辨不可吐第 十八 |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
- Jan 28 Mon 2013 09:45
《傷寒論》卷 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 第十七
《傷寒論》卷 第八 |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 第十七 |
- Jan 27 Sun 2013 09:44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第十六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第十六 |
大法,春夏宜發汗。 |
- Jan 26 Sat 2013 09:43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第十五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第十五 |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陽三陰,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
- Jan 25 Fri 2013 09:41
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並治 第十四
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並治 第十四 |
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方一。 |
- Jan 24 Thu 2013 09:40
《傷寒論》卷 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第十三
《傷寒論》卷 第七 |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第十三 |
- Jan 23 Wed 2013 09:38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二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二 |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
- Jan 22 Tue 2013 09:36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一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一 |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
- Jan 21 Mon 2013 09:35
《傷寒論》卷 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
《傷寒論》卷 第六 |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第十 |
- Jan 20 Sun 2013 09:34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九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九 |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
- Jan 19 Sat 2013 09:31
《傷寒論》卷 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八
《傷寒論》卷 第五 |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八 |
- Jan 18 Fri 2013 09:28
《傷寒論》卷 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七
《傷寒論》卷 第四 |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七 |
- Jan 17 Thu 2013 09:24
《傷寒論》卷 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六
《傷寒論》卷 第三 |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六 |
- Jan 16 Wed 2013 09:2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第五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第五 |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
- Jan 15 Tue 2013 09:20
辨痓濕暍脈證 第四
辨痓濕暍脈證 第四 |
古醫書中的「痓」當作「痙」,已被當代學者所公認,但以項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爲主證的病爲何被寫作「痓」,却少有人分析.本文從俗字發展史及「痙」字的字體演變過程入手,研究「痙」寫作「痓」字的原因,指出由于不識「痓」是「痙」字的俗字,從而産生對中醫痙病認識的分歧、誤解和爭議. |
- Jan 14 Mon 2013 09:18
《傷寒論》卷 第二 傷寒例 第三
《傷寒論》卷 第二 |
傷寒例 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