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瘧病脈證並治 第四:

 證二條 (按此上。當脫脈字。)方六首

師曰:瘧脈自弦。

 (《外台》:師曰上。有辨瘧脈三字。可溫之。作溫藥已。

 《脈經》:弦緊者。作若脈緊數者。

 《宋本外台》:亦作數緊。

 《巢源》:作脈數而緊者。

 《外台》:可吐之。作吐之瘥。弦數上。有脈字。消息止之。作消息之。)

 按此條:

 就脈候以示瘧病證治之綱領。蓋瘧是半表半裏之病。其有表裏證。亦少陽病邪之所派及。不比傷寒太陽陽明之情機。故其汗吐下。亦與傷寒之治例不同。所言弦數者多熱。即白虎加桂枝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也。

 弦小緊者。下之瘥。鱉甲煎丸是也。

 弦遲者可溫之。柴胡桂枝乾薑湯是也。

 弦緊者可發汗。牡蠣湯是也。

 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是也。

 療瘧之法。實不能出於此數件矣。程氏謂不可考者。恐不然也。

 又《刺瘧篇》曰: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

 又按:

 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外台》無止字。似義稍長。

 《巢源》載本條。無此二句。有凡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十七字。本是《刺瘧篇》文。

 又按:

 《外台》引。此條後有一條。

 云: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脇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其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則愈。瘧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起。

 (《巢源》、《千金》:亦有此條。《千金》:連日上。有或字。《巢源》文少異。末截。作夫瘧其人形瘦皮必栗。)

病瘧以月一日發。

 (《外台》:病上。有問字。其。作期。《類聚》。圓。作丸。下並同。)

鱉甲煎圓方:

 (《外台》:烏扇下。無燒字。葶藶二分。石韋二分。無去毛字。厚樸三分下。有炙字。牡丹下。無去心字。半夏一分下。有洗字。蜣螂。熬。作炙。桃仁。作三分去皮尖熬。灰字。並作土字。一斛五斗。作一斛五升。

 按:古方所言分者。系裁分之分。非六銖為分之分。此方鱉甲。

 《千金注》。作三兩。而鍛灶下灰。與清酒。俱有定量。

 則他藥以分稱者。蓋後人所妄改。其三分者。宜作十八銖。六分。宜作一兩十二銖。五分。宜作一兩六銖。一分。

 宜作六銖。二分。宜作十二銖。四分。宜作一兩。始合古義。

 又《輯義》:石韋。紫威。從草。是書誤筆手。)

 按:

 弟子山內慮曰:此方逐血之品特多者。以瘧至久則血道澀滯。與邪搏結。楊仁齋有瘧有水有血。當以常山草果檳榔青皮烏梅甘草作劑。加五靈脂桃仁為佐之說。其意可見矣。此說為是。此方。蓋崔氏所謂羈縻攻之者。

 (見《外台》瘕中。)

 注家以為急治。恐誤。

 又本草鼠婦條。

 《圖經》云:張仲景主久瘧大鱉甲丸中使之。以其主寒熱也。

 又芒硝條。陶隱居引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硝石。三月采於赤山。

《聖濟》:鱉肉煎丸。

 (主證同)

 不用鱉甲。以生鱉肉半斤。治如食法。去紫威。蜂窠。赤硝。加海藻。紫菀。大戟。各一分。

 (餘藥亦皆一分。)

 桑螵蛸一兩。修制與本方同。

師曰:陰氣孤絕。

 (《外台》引。師曰上。有辨瘧病三字。則熱而。作而脈微者其候必七字。肌。作脫。《類聚》。亦作脫。)

溫瘧者。其脈如平。

(《脈經》:作瘧但見熱者。溫瘧也。其脈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巢源》曰: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矣。

 又《千金》、《外台》:文互有異。今不繁載。)

 按:

 《內經》以先熱後寒為溫瘧。仲景則以無寒但熱為溫瘧。稍與上條癉瘧相近。蓋是別發一義者。不宜援內經溫瘧為說矣。

 《內經》稱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而仲景則曰: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知是溫瘧之溫。與溫病之溫。實同其義。

 (詳論於《傷寒論述義》中。)

 瘧邪本在少陽。故時嘔。此證則熱邪熏胃者為甚。故身無寒但熱。更就骨節疼煩視之。則猶有表邪在。故加桂枝于白虎湯中。以兼治表裏。此證。白虎清涼。而少陽之邪亦解。猶三陽合病用白虎之例。但其脈如平。諸注未瑩。愚亦未曾遇此病。末由知其理。存而闕疑已。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

 (《宋本外台》:作牡瘧。下蜀漆散同。蓋其作牝者。程衍道所意改。存考。)

蜀漆散方:

 (《外台》引。作蜀漆。洗去腥。云母。龍骨。上三味等分。搗節為散。先未發前一炊。以清酢漿水和半錢服。臨發時。更服一錢。溫瘧者。加蜀漆半分。云母。炭火燒之三日三夜用。按《外台》。似是。

 《千金》:一炊下。有頃字。)

 按:

 云母龍骨性用。注家所說。似未明晰。考之《本草》。亦未見有治瘧之能。竊以為此二味及牡蠣。俱有解水結之功。

 故與蜀漆相配。能豁瘧痰也。

 《肘後方》曰:老瘧久不斷也。未龍骨方寸七。先發一時。以酒一升半煮三沸。

 及熱盡服。溫覆取汗。便即效。

 《千金翼》曰:療痰飲﹝phlegm_and_fluid_retention﹞頭痛﹝cephalgia﹞。往來寒熱方。常山一兩。云母粉二兩。上二味為散。

 熟湯服方寸匕。吐之止。若吐不盡更服。並與此方。其意相似。

 又《刺瘧篇》次注曰:先其發時。真邪異居。波隴不起。

 故可治。過時則真邪相合。攻之則反傷真氣。故曰失時。蓋得此說。而此方服法。義益明矣。

 (《輯義》所引。《得效方》文。本出《三因方》、《丹溪纂要》文。本出《保命集》。)

附外台秘要方:

牡蠣湯:

 (《外台》:甘草炙。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黃。去沫。取六升。內二物。更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則愈。)

 按此方:

 吐而兼汗者。張戴人法。間有此類。然愚嘗用治瘧夜間發。及熱甚無汗者。服後不吐而汗。稍稍邪解就愈。尤氏以謂外攻之力較猛者。信矣。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外台》:甘草下。有炙字。生薑三兩。大棗下。有擘字。七味下。有切字。再。作更。日二服。作日三。《千金》:名柴胡栝蔞湯。用柴胡三兩。大棗二十枚。訛。)

柴胡桂枝乾薑湯:(原注。如熱。是如神訛。)

 按此方:宋人取而附此。蓋有所據也。今根據治瘧。如神之言。殆不虛誣。太陽下編所用。系於太少並病。而兼飲結者。如此條。徐注為核。

 (本于趙氏。)

 然瘧有痰積聚。許仁則既有其說。則此所用。亦為兼治飲結者。蓋其趣似異而實同者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