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證
---------------------------------------------------------------------
平和飲子
小兒初生,可日與之。
人參、茯苓、甘草(炙)、升麻(各一分)
上以水一白盞,煎至一合,半已以來時時與之,乳母忌油膩。盈月及百晬以來加之臨時,冷加白術,熱加(缺),各半錢。
又方
治孩子臍中不乾。
白礬(一錢,煅過)、龍骨(一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次使拭臍乾摻之,用帕裹避風。
青木香散
治孩子陰囊或如疝腫脹。
狐陰(一支,炙)、蒺藜(炒)、地膚皮、昆布、枳殼(炒)、槐子(炒,各一分)
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服,米飲下一錢。
又方
治孩子蛔蟲咬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水痰涎。
檳榔、苦楝根、鶴虱(炒。各半兩)
上為末,空心熱茶下一錢,以意加減,忌粘食。
杏仁丸
治孩子或渴,此是蛔蟲傷。
杏仁(去皮)、膩粉(各一分)
上為末,每用唾丸。空心米飲茶任下二丸。
又方
治孩子赤游腫或如丹,煩渴,渾身赤瘤,壯熱。
綠豆粉、鉛白霜
上細研,芸薹汁調塗之。
又方
取鉛霜法∶將鉛來于石上,打令薄,掘地作坑同鉛片大,以杵搗坑實,滿坑著醋,以鉛蓋定,經一宿去取,霜如珠子大,和藥使之。如煩渴以後,服解熱飲子。
又方
麥門冬、小蘆根、竹葉、乾葛(搗末)、漏蘆、犀角屑
上水四合,藥半兩,煎一合,無問食前後,徐徐與之。
硝石散
治孩子身上無故腫,但覺肉色赤熱。
硝石、大黃、綠豆(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時隨腫大小,取莙薘根研汁調塗腫上。如有惡物,即看有點子,以膏貼之,四面以散子燲之。若無莙薘根,即用雞子白或車前根葉亦得。
又方
治孩子胎中受風,長後或滿身生瘡沸癢如疹癆,或如饑飽癢瘡。
蔥白、硝、臭黃、硫黃(各等分)
上用油半兩,燒令熱,下少許蠟,先剝蔥白三莖細切,待油熱即潑蔥上細研,續下硫黃、臭黃、硝,更研之,旋塗。
茴香散
治孩子赤眼並胎熱,及疳障多淚。
茴香、冬青膽(陰乾)、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洗眼時取藥一分、水一盞,煎十沸後,溫洗之,或孩兒長大,即藥並水。
引子方
孩子用藥洗眼後,可更服之。
知母、黃芩、青葙子、地膚子、秦皮、車前子、山梔子、獨活(各等分)
上藥以水五合,煎二合,去滓溫服,忌食如常。
又方
治孩子聤耳。
白礬(半兩,燒過)、龍骨、鉛丹(燒。各一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以綿裹竹枝子探膿水。以一小豆大藥敷之。別以綿裹塞填之,勿令見風。
又方
治小兒聤耳。
石硫黃(制)
上為細末,以糝耳中,日一夜一。
又方
治孩子小便不通。
茯苓、通草、冬瓜子、車前子(各等分)
上以水四合,藥半兩,煎一合半作兩服,忌油膩。
註:聤:ㄊㄧㄥˊ。
側柏散
治孩子風熱。
側柏、郁金、天麻(酒浸一宿)、乾蠍、天南星、地黃(去土)、子芩、大黃(各半兩)
上為末,治風及驚,溫酒下。退熱,每夜熱水下半錢。
柴胡飲子
治小兒行遲,小兒自小傷抱,腳纖細無力,行止不得。或骨熱疳癆,肌肉消瘦。
柴胡、鱉甲(米醋塗炙)、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玄參、升麻
上藥等分並細銼,每日煎時,三歲以下,取藥半兩,水五合,煎二合去滓,分兩服,空心食前、後各一服。忌毒物。飲後用澡浴方。
澡浴方
苦參、茯苓皮、蒼術、桑白皮、白礬(各半兩)、蔥白(少許)
上藥剉細,每浴時取一兩,沸水二升,浸藥後通溫,與兒浴之。避風于溫處妙。
又方
治小兒數歲不能行。
取葬家未開戶,盜其飯食來以哺之,不過三日便起行,勿令人知。
《顱顖經》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已上,皆不載其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顖經》二卷。
近世別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載有此書,並載無名氏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
宋志所題師巫與序文相合,殆即是本。
又宋史《方技傳》云∶「錢乙始以《顱顖經》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
按《郡齋讀書志》有《錢氏小兒方》八卷,稱乙最工療嬰孺病。
蓋乙著名幼科,其原實出於《顱顖經》矣。
此經疑唐末人所作,其曰師巫,蓋本于《黃帝內傳》。
而《內經》第七卷,王冰注亦有師氏藏之一語,故託名師巫,以神其說耳。
其曰《顱顖經》者,按《說文》顱,頊顱,首骨,從頁盧聲。顖,頭會腦蓋也,象形。
顖或從肉宰,顖古文囟字,《唐韻》顖,先進切,今作顖者,俗體字也。又《說文》云: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顖未合。
此蓋以兒之初生顱顖未合,證治不同,故取以名其書歟。
首論脈候至數,次論受病之由,與療救之術,皆深中肯綮。
又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發前人之所未言。
其雜證所列,亦多秘方,要必別有所傳耳。
但沉痾已久,今幸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所載,裒輯成書,根據《宋志》舊目,析為二卷。
多方托友,亟錄以歸,藏諸書閣,倘得好事者付梓,以廣其傳,則誠求保赤,其利甚溥,不獨為是書幸也。
註:頊:ㄒㄩˋ。: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海甯陳 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