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湯之注釋:

腹中寒,氣脹,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無「脹」字,今從《外臺》加之。腹中寒氣脹者,腹中寒冷而為無形物之腹部脹滿也。雷鳴切痛者,水聲如雷鳴,疼痛如切也。胸脇逆滿者,自下方向胸脇部氣張之謂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2.5克,半夏14.5克,甘草2.5克,大棗6克,粳米24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中雷鳴切痛,嘔吐,惡寒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惡寒,或手足厥冷,而腹疼痛嘔吐者。」

《漫游雜記》曰:「有一壯夫,病梅毒七年,兩腳拘攣不起,易醫三十餘,不愈,因是漫然置之。余偶至其地,親故來請診。氣色飲食如常,其脈遲緩,腹無他病,唯臍下有一癖築築然。余曰:『是疝也。攻濕頻年,為藥所脇,沉結不解也。』與附子粳米湯,三十日,徐徐而腳伸,時余將去,書方與之曰:『服之勿怠。』一年後,訊來,言服二百日即愈。」

有一婦人四十餘歲,下利腰痛,膝脛有時微腫,脈沉結欲絕,微喘潮熱,食穀日僅一二盞,腹底有瘕,搖動則人事不省。余曰:「此下利,由於瘕,腰間兼有積冷也。」與附子粳米湯,囑曰:「戒酒色,勿思慮。若由酒色、或思慮而復發者,我不知也,非藥之罪也。」服五十餘日,病除八九,其夫偶愛一女子,婦人覺之,妒忌忿恚,數日,諸證復發,惶遽請余。余曰:「病因忿恚不散,用藥頗難,如使該女子離去,三日後,再與粳米湯可也。」百餘日而愈。

《腹證奇覽》曰:「下脘以下,繞臍周圍,以及脇下、腰間,雷鳴切痛,或嘔,或瀉者,附子粳米湯證,是寒疝也。必當於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心下不痞,是其別也。」

求真按:「本方證若有嘔吐下痢時,易疑於半夏瀉心湯證。然彼為陽證,而心下痞,且雷鳴多在臍以上,而疼痛不劇。此為陰證,心下不痞,雷鳴多在臍以下,而腹痛劇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孫思邈以此方治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有老工自脫套之手段也。寒氣,即水氣也。若痛劇及於心胸者,宜合大建中湯,有奇效。疝家、留飲家多有此證。」

求真按:「於前證,用上合方而得奇效。後世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參、膠飴,名解急蜀椒湯,不可從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粳米者,主切痛也。《外臺》腹痛用秫米一味可徵。此方不僅寒疝之雷鳴切痛,且宜於澼飲之腹痛甚者,又《外臺》有用於霍亂吐瀉者。」

求真按:「粳米不僅主切痛已也。」

《橘窗書影》曰:「一人因過食魚肉,心腹刺痛欲死,與備急圓,吐利數行,痛稍安,因與黃連湯。一夜,大發嘔吐,飲食不能入口,苦悶頗甚,乃使服甘草粉蜜湯,嘔吐漸收。後發寒疝,少腹急痛,雷鳴甚,迫於胸中,自汗出欲絕,先與附子粳米湯,若發則兼用大建中湯。數旬,諸證全和,人始蘇息。」

一女子十九歲,小腹有塊,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時時衝逆,而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飲食,脈微細,足微冷。醫為鬱勞,與藥不愈,余曰:「寒疝也。」乃與解急蜀椒湯,服數日,衝逆止,小腹之塊稍減,但腹裡拘急,飲食不進,因與小建中湯加蜀椒,漸次快愈。

求真按:「用解急蜀椒湯,非也,當用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之合方。」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