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診要經終論篇》 第十六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注】:黃帝問道:診斷與治療的要領在何處?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注】:岐伯回答道:農曆一月、二月,天陽之氣始變,地陰之氣始生,此時人氣在肝臟。三月、四月,天陽已規律運轉,地陰之氣向上升,人之氣則聚於脾。五月、六月時,天陽之氣正盛,地氣亦升高,此際人之氣聚在頭。七月、八月時,陰氣開始受損,此時人之氣在肺中。九月、十月,陰氣開始變冷,地氣漸向下行,此時人之氣在心臟。十一月、十二月時,寒冷之氣與地陰之氣合併,此際人之氣在腎。

故春剌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閒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閒者散下。

所以春季時得病,可用鍼刺絡脈之處及皮膚上肉之交界處,只要淺刺出血即可停止。病勢嚴重的會傅入臟中,氣者即環繞在鍼刺部位,不會深入也。夏季得病,則用鍼刺更細的孫鉻,微出血即止,病邪就會消除,氣血循環就會正常。秋季中病,則須順著皮膚腠理的空隙而剌,全身上下都一致如此,俟病人神色變為正常即停止。冬季得病必深,故刺法必以背部俞穴為主,病勢重者鍼下必深及病處,病輕者,則鍼下亦淺,用散剌法即可。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髖,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㝱與夢同】

春夏秋冬四季氣候不同,各應用之刺法亦殊,醫師須遵行此常規所在。如在春季時卻使用夏季之鍼刺法,必然不及而傷及元氣,結果造成病人血脈混亂,氣息欲絕,病邪則因毛孔大張而入侵骨髓,無法痊癒,使病人食慾不振,呼吸會變短促。

春季鍼時如使用秋季之鍼刺法,則會造成病邪無法盡出,故呈現抽筋拘攣氣不下而上逆為咳嗽,病亦不癒,病人會呈現易驚或無事而哭等情志症狀。春季時如使用冬季之刺法,則會把病邪引入體內深處附於臓內,造成病人腹脹滿,病不會好,且欒為多話的現象。

夏季時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癒,因邪必無法盡出而滯留體內,如此一來,病人必會無力且怠惰懶散。夏季時使用秋季之剌法,病亦不癒,病人氣傷,以致病人呈現懶於言語,時易受驚如遭人逮捕一樣。夏季時使用冬季之刺法,病亦不癒,且氣血皆傷,造成病人呼吸淺短,精神萎靡,時常動怒的現象。

秋季時使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癒,病邪無法盡散,造成病人健忘而無法成事。秋季時使用夏季之剌法,病亦不癒,亦必傷及氣,則會出現嗜眠又常作惡夢的現象。秋季而用冬季之剌法,病人亦不癒,必因過重之鍼刺手法傷及氣血,此時病人呈現陣陴惡寒的症狀。

冬季時如使用春季刺法,病亦不癒,反使表氣損傷,病邪日深,使病人出現想睡又無法入眠之虛煩現象。冬季時使用夏季刺法,病也不會好,反使表陽之氣四散不守,而造成手足麻痺不仁的症狀。冬季時使用秋季剌法,病不會好,反而傷及欲收藏之正常津液,結果令病人出現極易口渴的現象。

凡刺胸腹者,必閉五藏。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胃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凡施用鍼術於胸腹之部時,必須避免刺到五臟,如刺中心臟者一日便死,剌中脾臓者五日必死,刺中腎臟者七日死,刺中肺臟者五日死。刺中膈膜者,必損及中氣之管道,如病雖治好,不足一年必死。施刺之人,知道要避免中臟者,乃是知道順應之法則也。所謂「從」意,是指熟悉五臟與膈之部位的人,不熟悉五臓膈位之人必會傷及它。凡刺胸腹者,必不裸身,身體以布蓋,隔佈施刺,無效時再刺,施刺之人必須專心嚴肅的用鍼。凡鍼刺腫病時,必搖動鍼柄,使鍼孔加大,病邪順之而出;凡刺經絡上穴道時不可搖動鍼抦,這是刺法之大要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注】:黃帝問:希望能知道十二經脈的脈氣盡絕時的症狀如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者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注】:岐伯回答道:當太陽經的脈氣斷絕時,病人目必上翻,角弓反張,手足緊抓不放,面色蒼白,此際津液已亡,唯皮毛上有些微尚存,一旦再汗出如油,乃津液盡矣,病人必死。

少陽經脈之氣盡時,病人必有耳聾現象,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眼目怒睜無法閉合,俟至目睛無法轉動時,病人必一日半內死亡,死前色會先呈青色再轉白色,然後死去。

陽明經脈之氣盡時。病人會口眼亂動,易受驚嚇,胡言亂語,面色發黃,在脈氣將盡時會出現一時之盛大,但等到手足麻痺時,也是死亡降臨之時了。

少陰經脈氣盡時,病人臉黑無光,齒齦退縮而生黃垢,腹部膨脹,食不下嚥,大小便不通而死亡。

太陰經脈氣盡時,腹會脹滿,呼吸不暢,善於噫氣與嘔吐,一旦嘔吐劇烈時,氣必上升,病人臉上會呈現赤色狀。如果嘔吐不出穢物積留體內,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終而產生面色黧黑無光,皮毛呈現乾燥枯萎的現象;而終至死亡矣。

厥陰經脈氣盡時,病人中焦發熱,喉嚨苦乾,多溺而心情煩燥,嚴重時舌向上惓。睪丸上縮入腹而死。

以上是十二經脈氣將絕時,所出現的現象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