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陰經證-腹滿、心痞、嘔吐、泄利:

痘病四日,但傳太陰之經,不入太陰之臟,此為順證。陰勝寒作,則入于臟,傷寒痛滿吐利之條,次第發矣。

《傷寒》: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得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硬。蓋太陰以濕土主令,固有臟寒四逆之證。

《傷寒·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而陽敗濕淫,實為脾病之根。

濕者,脾土之本氣,寒者,腎水之客氣,究之己土之濕,亦緣癸水之旺。戊土降于火位,

故其性燥,己土升于水分,故其性濕。

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勝而土燥,則土能克水,水勝而土濕,則水反侮土,火土雙敗,水邪淩侮,是以脾臟濕寒也。

濕旺而燥衰,寒增而熱減,則太陰日勝,陽明日負,營血日長,衛氣日消,痘家癟塌黑之根,全由于此。

 凡諸死證,無不緣于脾陰勝而胃陽負也。

 治太陰之臟,養中扶土,補丁火而瀉癸水,無逾于茯苓四逆一方矣。

苓桂參甘厚樸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乾薑﹝一錢﹞、茯苓﹝三錢﹞、桂枝﹝一錢﹞、厚樸﹝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滿者。

苓桂參甘椒附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桂枝﹝一錢﹞、茯苓﹝三錢﹞、蜀椒﹝一錢﹞、附子﹝二錢﹞、芍藥﹝一錢﹞、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痛者。

參甘薑苓半夏湯:

 人參﹝一錢﹞、甘草﹝一錢﹞、茯苓﹝三錢﹞、乾薑﹝一錢﹞、半夏﹝二錢﹞、生薑﹝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人參﹝二錢﹞、甘草﹝一錢﹞、乾薑﹝二錢﹞、附子﹝二錢﹞、茯苓﹝三錢﹞、石脂﹝一錢,生用﹞;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泄利者。

 :原作「塌」,據蜀本、集成本及上下文義改。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