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之注釋: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傷寒論》﹞

【註】:

汪氏曰:「傷寒,本是熱病,耗於熱邪,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氣虛不能消飲,則停蓄於胸中,故上逆欲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也。」

錢氏曰:「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之。」

丹波元堅曰:「竹葉性寒,止煩熱。石膏入陽明,清胃熱。半夏蠲飲,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與麥冬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以和之,且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參看以上諸說,本條之意義雖能明了,但由余之經驗,有本方證之病者,概有肉脫、羸瘦、疲勞困憊之狀,脈亦虛數無力,皮膚及口唇、口腔黏膜多枯燥,舌乾燥,有白苔,而訴煩渴,呼吸淺表,屢伴咳嗽,腹部凹陷,甚者如舟底狀,食機不振,而常噁心。若此本為陽虛證而非陰虛證,則有熱狀而無寒狀,呼氣及其他排泄物,有多少之熱臭,尿濃稠而赤濁等,因是得以徵知內熱之情狀矣。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3.5克,石膏2~100克,半夏5克,人參2.5克,甘草2克,粳米8.5克,麥門冬11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外臺秘要》曰:「文仲竹葉湯﹝求真按:『即本方』﹞療天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和劑局方》曰:「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者,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傷寒六書》曰:「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竭,咽乾鼻燥,頭眩心悸者,宜竹葉石膏湯。」

 《總病》曰:「竹葉湯﹝求真按:『即本方』﹞治虛煩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脈滑數者。」

 《直指方》曰:「竹葉石膏湯,治伏暑,因內熱熾而煩躁大渴者。」

 《傷寒選錄》曰:「竹葉湯﹝求真按:『即本方』﹞,陽明汗多而渴,或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而復渴者,即本方。」

 《張氏醫通》曰:「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煩渴引飲者,為熱伏於厥陰,竹葉石膏湯證也;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證也。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冷,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宜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求真按:「無作地漿煎之必要。」

 《傷寒緒論》曰:「太陽證下之,頭痛未除,唇寒面青,指頭微厥,復發熱者,為表邪內陷於陰分。雖頭痛發熱,不可用表藥,宜竹葉石膏湯。瘥後,虛煩不得眠者,竹葉石膏湯。」

求真按:「此證為真熱假寒,即熱厥之輕微者,非表邪內陷於陰分也。又虛煩不得眠者,似梔子豉湯證,病情不同,宜注意。」

 《傷寒論述義》曰:「瘥後,如竹葉石膏湯證者,病後胃液未復,虛熱上逆者也。此種症狀,誤汗誤下後,多有見之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傷寒餘熱不退,煩冤咳嗽,渴而心下痞,或嘔或噦者,麻疹、痘瘡亦同。」

治骨蒸勞熱,咳而上氣,衄血,唾血,燥渴煩悶,不能眠者。

求真按:「本方有效於肺結核,雖如尾臺氏所說,但大概只起一時之效而已。」

又曰:「治消渴,貪飲不止,口舌乾燥,身熱不食,多夢寢汗,身體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滿,舌上黑苔者,兼用調胃承氣湯。」

求真按:「枯槁二字,能表現本方證,宜熟慮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麥門冬湯有一等之熱候,而煩悶少氣,或嘔渴咳嗽者。雖同一石劑,此方與竹皮大丸,專於上焦;白虎湯,專於中焦;麻杏甘石與越婢加半夏,關係於肺部;其惟大青龍,專於表熱耳。可參照其方而區別之。又張璐玉之經驗,謂宜於病後虛渴,而小便赤者云。」

 《治瘟編》曰:「一婦人,發熱微惡寒,心下苦悶,下利嘔逆,舌上白苔,臍上動悸高,脈弦緊,與大柴胡湯。下利稍止,嘔逆益劇,胸腹熱熾,煩渴欲飲水,四肢微冷,脈沉緊,與竹葉石膏湯。服七劑,痊癒。」

一人年十二,下利日二三行,略無所苦,日日出游。一日,洞泄如注,凡六行,眼陷,鼻尖,身熱熾盛,心下苦悶,嘔逆,舌上白苔,渴欲飲水,脈沉緊,與竹葉石膏湯,五日而愈。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年二十餘,患暑疫,數十日不解。虛羸,脈細數,舌上無苔,乾燥,好冷水,絕穀數日,煩冤頗甚。余與服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煩渴解,稍進食。後脈數不解,氣血枯燥,大便難,與參胡芍藥湯,徐徐恢復。」

田村玄泉曰:「他醫用參胡芍藥湯,其熱不解,小便色赤者,用竹葉石膏湯,十取八九效。余與此說相反,按病後虛渴,小便赤者,用竹石。說見張璐玉,非玄泉之創見也。」

求真按:「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再加麥門冬、地黃,與枳實芍藥散合用,則無參胡芍藥湯之必要。」

一女子外感後,寒熱數日不解,咳嗽吐痰,不食,漸漸虛羸,殆成勞狀。服柴胡劑數百帖,無效。余診曰:「此暑邪內伏,不得解也,宜講伏暑之策,與竹葉石膏湯加杏仁。」五六日,熱大解,咳嗽隨止,能進食。後與人參當歸散,虛羸復常。

一老醫曰:「一女年三十餘,晚春感微邪,發作如瘧,至晚夏尚未解,三四醫雜治不愈。一日迫於心下,如氣絕者。余有經驗,因與竹葉石膏湯。十餘日,寒熱去。徐進,盜汗亦減。此因心下有水氣,而不下利,致發此證。其他於胸膈有水氣而吐水者,有眩暈者,有動悸者,均能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湯或半夏瀉心加石膏湯等而取效。此說似有一理,而與余竹葉石膏湯之治驗頗暗合,因附記之。」

一婦人年三十,傷寒數月,熱不解,脈虛數,舌上黃苔,不欲食,咳嗽甚,痰喘壅盛。姬路加藤善庵療之,無效。余與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熱稍解,舌上濕潤,小便色不減。因與竹茹溫膽湯,痰退咳安,食大進,不日全快。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