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黃帝問曰:診法如何?

【注】:黃帝問道:脈的診斷法是如何呢?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定死生之分。

【注】:岐伯回答道:診脈之時機,一般而言在清晨日出時為最恰當,因為此時人初醒乃陰氣未起,陽氣聚於體中尚未達於四肢,食物又尚未進入身體,此際經脈最正常且絡脈調和,氣血最平穩,此可診出「有過的脈」。手指診脈時,須細察脈之動靜,審視病人面部氣色如何,如此慎察五色知盛衰,可以知五臟之盛衰,查脈之有過與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強弱,外形之榮祜可以知血氣之足與不足,以上各種觀察的結果,來決定患者的生與死。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出如弦絕死。

所謂脈者,乃血之居所也。脈形呈長狀則脈氣正常,呈短形如縮狀則必病,脈跳很快則必是心煩燥,津液不足之象,脈呈大形表示病重了。如果只有寸脈盛大則表示氣向上逆不下;如果尺部盛大則為下腹氣脹。脈形如呈斷斷續續不規則的搏動,則是氣〈動能)衰弱的表示,脈形呈細小狀則為氣少狀,脈形如呈澀滯狀且遊轉無力,則表示心痛。脈形如呈泉水湧出且形大而中空,則表示病況愈沉重,病人必失血色,再如脈呈綿延不斷如弦一樣的繃緊,病人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人的眼神與面上五色,醫師必須審明,它是人氣的精華所在。面色上正常的紅光,應如白絹包著紅色,如果紅如深紅則必有病。面上的正常白色,應如鵝毛一樣白而有光澤,如果是像鹽一樣白而無光,就是病色。臉上青色正常時,應如玉一般潤澤,如果是靑的像藍色一樣深,必是凶兆。臉上正常之黃色須如白絹包著雄黃一樣的潤黃,如果黃得像泥土一樣黃且黯而無光,就是病色。臉上的黑色須像黑漆一樣黑而有光,這是正常的。如果是像黑土一樣黑且黯然無光澤,必為凶兆。一旦見到五臓五色之極不正常時,病人必不久于人世矣。而人眼之神明,其功是在看遍世間事之所在,所以必須黑白分明,且長時間的有神,是故目之神在清而且長久,這是法則。一旦有神而不持久,或黑白混濁時,表示此人精神已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臟的功能,在固守人之生命泉源也。如果食物過多造成臟負荷過重,則必產生喘息不止,且易受騖恐狀,其發聲會變得很沉悶且淺,這是中焦部位的濕過盛與食物過多產生於餘熱混合成中焦熱濕之症。人說話的聲音細微無力,且鎮日重復同樣的話,這是氣已被奪,內臓功能快停止的現象。如見一人,衣衫不整,睡時狂亂狀,説話內容極盡汙穢,不知羞恥時,此人神明已亂,內臟之神志無法固守於內也。如果飲食入胃即出或吐或下,就如同一家宅沒有門戶保護一樣可怕,小便汗液盡出無法扼止,這是膀胱無法固守也。人凡是能守者必生,不能守固者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身體各部位之強弱,端視五臓之強弱。一頭部為人精神與智慧所在,如人呈現頭歪雙目無神,靜止不動,此為精神將去矣,非死即癡。胸中肺心是陽氣所聚之處,其展現陽氣足與不足可在背部察知。如果背駝肩縮,伸展不開狀,表示心肺必衰弱矣。腰部為腎臓之外衛,如果病人無法搖轉腰部自如,乃腎臟疲憊乏力之兆。膝部是筋所聚之處,一旦膝無法自由屈伸,行路佝僂無力,此為筋無力也。骨是髓的外都,人如無法久立,走路則晃動無法控制方向,乃骨將乏力矣。凡人能得各部位強盛者,必生且長壽。人體各部位一旦失去強壯,則五臟必病,死不遠矣。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注】:岐伯說:人如有與四季節不合之脈或面色出現時,如果呈現太過者必為精強,如果呈現不及狀則為氣消。正常時為稍有過強壯,而無不足狀,此為精,代表健康。如果病人血虛時,應出現不足之色,反見有餘之色,則必已大損矣。一旦人體中陰陽不容,互相抗爭相隔時,此為死兆。

帝曰:脈其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注】:黃帝問:脈依四季不同而產生變化,如何説明呢?如何測知病之所在呢?又如何察知病是由內而起的呢?如何知道病是由外而入的呢?讀將此五問題,一起告訴我,可以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注】:岐伯回答道:這必須從天地之運轉,與人體之變化,產生互動關係的角度來看。所有動植物之體外,上下左右前後六合之內,就是天地間變化之所,也是自然界陰陽消長之處也。天地間在春季時會呈現暖和之氣候,夏季時會很炎熱,秋季時會有肅殺之感,冬季時大地會冰冷無情。此四季氣候之變化,把它配合到人體之寸口脈時,以春季來言,人於此時脈必緩和如春暖一樣,夏季來臨時,脈亦須配合夏季而出現強有力狀。秋天時,脈出現如秤之尾部一樣,稍重按即退狀,冬天時,脈必須像沉河底之石一樣沉,這是正常的狀態。在節氣中從冬至以後的四十五日中,是自然界中陽氣微出,陰氣微退的狀態。從夏至以後的四十五日中,是陽氣微退,陰氣微出的狀態。此陰陽變化消長完全與人體的脈是吻合的,一旦節氣已變,脈不配合,則知病之所在,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能區分清楚,則可以診斷出病人的死期於何時。至微至妙都在脈與節氣之配合,醫師必須明此。明察的方法是有規矩的,其必從陰陽之消長來測定的,判斷時必依五行之生剋來作依歸,凡脈能符合四季時節之變化而變化,必為一健康長壽之人。

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其飽則夢予,其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治病時,有餘則瀉,不足則補,必以二十四節氣之變化為依據,以符合天地之大道。高明之醫師能知天、人、地三者實為一體密不可分,從而診斷出病人之死生。所以人之聲須與五音相同,面上的氣色須合於五行,手上的脈必須合於陰陽之消長。因此乃知陰氣盛易夢如涉大川且不時驚醒,陽氣過盛之人則夢見大火燒身炙熱之感。一旦陰陽皆盛大時,則會夢兩人相殺受傷。上焦氣盛,則會夢到空中飛行,下焦氣盛,則會夢到如墜深谷。人過飽,則夢中施予,入受饑,則夢取人財物。肺氣過盛,則夢悲哭。腹中短蟲較多,則夢人聚。如腹中長蛔蟲多,則夢人互毆傷害。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曰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堂。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緛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緛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緛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緛而散者,當病食痺。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緛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奧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故吾人把脈必須依循一定之道理,本身又須安靜心無雜念方可。春天的脈必須如魚之遊在水面上一樣浮,只須稍加一按即可得之。夏日脈必升于皮表,手指與皮膚接觸即可得到。秋天摸脈時,須稍重壓至裡肉際方有脈,好像將冬眠之蟲,即將入土不出狀。冬天的脈,則須按至骨邊才有脈跳,此脈附在骨邊如冬藏之蟲一樣。以上是脈之常態,故吾人可知從內部診斷來判斷病情時,必須仰賴脈法之規律,如果想從外面觀察即知內臟有何問題,則須靠觀察面部五色方可知的。如此六者為持脈察色之基本大法也。

又如心脈呈現搏動堅硬且脈形長者,此陽亢在上而無陰津,故病人必有舌捲不能說話的毛病,如果呈現脈軟且形散狀,則表示病人口渴飲食量大,然此類消渴必自癒。

肺脈呈搏動堅硬且脈形粗大而長,此亦陽亢在肺,血熱過盛必離經叛道,而病人則吐血。如果肺脈變成軟弱而脈形分散狀,則病人必已大汗出盡,今日則已無汗可發了。

肝脈若搏動堅硬且長大,病人面色不青,必受墜傷或跌打內傷等,因血集結在脅下,造成病人喘息不止。若脈為軟弱而形散,病人面色潤澤者,必有溢飲之病。所謂「溢飲」,就是因口渴而暴飲大量之水,水滲出在肌肉皮間及腸胃之外的病名「溢飲」。

如果胃脈呈堅硬且形大,面色發赤紅,此人必有骨盆如折斷之痛,若脈為軟弱無力且形散,就是胃陽不足,故而必消化不好,飲食停留胃中過久而痛或嘔吐。

脾脈搏動如堅硬而形大且長,病人面色發黃,必然生喘息不止的病,如脈呈軟弱無力狀,面色又不潤澤而黃黯,必足跗腫脹,好像水腫樣。

若腎脈搏動強硬而形長,病人面色黃而赤雜,必然有嚴重的腰痛,如果脈為軟弱無力而形散,必有貧血現象而且尚未復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如何?

黃帝問說,如果按脈察出病人心臟的脈跳的很急,這是什麼病?又其病症有哪些?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注】:岐伯回答道:這就是「心疝病」,可在下腹部關元位按得硬塊形。

帝曰:何以言之?

【注】:黃帝問:為何知此呢?

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注】:岐伯回答道:心臟為裡之臟,小腸是它的表腑,因其表裡關係,脈數必有積故會在小腸募穴關元之處出現硬塊。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注】:黃帝問:如果按脈察覺脈形如胃之緩脈時,是何意呢?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注】:岐伯回答道:如果脈形皆緩,一息四至,則脈如實而有物,則為胃腸脹滿而便秘,如出現虛脈,則必下痢。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注】:黃帝問:如何去知道一旦病勢已成其傅變如何?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注】:岐伯回答道:風邪之病形成,就會出現寒熱的現象,如果內熱不去,發展下去就會成為飲食再多仍會消瘦的「消中」病,手足厥冷的病不去,日久就演變為癲癇一樣的疾病,長時居於風吹之處,必引起慢性下痢,風邪進入經脈中久而不去,則會成為皮膚粗糙化膿的癘病,因此病的變化是無法盡言的。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注】:黃帝問:各種癰膿,腫脹,筋攣,骨節痛等,是因何而起的呢?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注】:岐伯回答道:這是因為寒氣久居不去而成的。始因都是由於四季風向異常變化而起的。

帝曰:治之奈何?

【注】:黃帝問:如何治呢?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注】:岐伯回答道:這都是因季不同而發生的疾病,只要依據五行的法則,採用剋制其時邪的方法,即可治癒。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注】:黃帝問道:有久病在內臓中,其引起病人色脈失常與新得之病所引起色脈失常,我們如何去區分呢?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倶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注】:岐伯回答道:這問題問得很好。細察病人之脈,如見脈小面色仍正常者,此必新病。如果察肺正常,但病人面色已失其常,必為久病。如果檢察到脈與氣色倶失常,此亦為久病兆。察到病人脈與氣色都屬正常者,必是新病。如果診脈發現肝弦與腎沉二脈並至,病人面色青又紅,則必有內傷出血但外不見血,若是外傷有出血,病人如此,則必是病人傷後浴冷水以濕滯中焦不去也。

尺脈部位可分三處,尺之中部側屬脅肋位,尺之外側為腎臓之位,尺之內裡為腹中部位。關脈部位左右手不同,左手關部偏外是肝臟,關內側是橫膈膜位。右手關位外側是胃,內側為脾。寸脈左右手亦不同。右手寸脈外側為肺,內側為胸中。左手寸脈外側為心臓,內側為縱隔膜位。脈愈向前,則病前面,脈愈向後則病癒後。寸脈向魚際位伸展為胸上喉嚨位也,尺脈向尺澤位延伸超過一寸以上則必在少腹腔的底部或足脛部位生變。

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倶沈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僕。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麤:ㄔㄨ,同「粗」。】

脈呈粗大形,則必陰之津液不足,造成陽熱有餘,此為中焦有熱的徵候。脈形來時速去時慢,且寸脈實而有力,尺脈虛而無力,表示陽氣盛於上,下焦陰卻不足,這就是手足冰冷癲癇的疾病。脈來緩慢去時速,寸脈上弱尺脈強實,此人胸陽不足必會惡風也。所以人會厭惡風吹乃因陽不足也。所有的脈如果同時都出現沉而形細且數時,就是腎臟引起的手足冰冷症;若又出現脈散狀,則必寒熱並結。

出現脈浮而散,必生目眩而易倒的病。脈形俱浮但不見煩躁之脈,此病必屬熱症,且在消化系統或血脈中。如果有煩躁之脈,則病在手部。所有脈形細而沉骨,必病在裡在臟,出現骨痛。如果脈屬靜者,則病在足。

脈形出現脈數有時又一停者,這是表示病在陽在腑,會有下便膿血的現象或下痢。所有病症在脈中都可診察出來。濇脈即是脈中氣血有不流暢的感覺時,這是陽氣有餘,陰津不足也。脈呈滑動如珠轉時,則為陰津有餘的現象。陽氣有餘,則會感覺身體熱但汗卻不出;陰津有餘,則必汗多身冷。陰陽皆太過時,病人會無汗且惡寒。

手按脈時,用手指推脈向外,但脈不動且附骨,此必胸腹中有積聚也。重按脈時,如向裡推,脈會反彈朝外,此乃身有熱病也。如寸口脈較尺部脈強,乃腰部以下發冷也;如寸脈不足尺脈反盛,病人必生頭痛項強之病也。重按脈至骨邊,脈出現無力感,此脈氣不足象,病人必腰推痛而且身體有麻木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