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附翼》卷下: |
《傷寒附翼》陽明方總論: |
陽明之病﹝yangming_disease﹞在胃實,當以下為正法矣! 然陽明居中,諸病鹹臻,故治法悉具。 如多汗無汗,分麻黃桂枝;在胸在腹,分瓜蒂梔豉;初硬燥堅,分大小承氣。 即用汗吐下三法,亦有輕重淺深之不同也。 若大煩大渴而用白虎,瘀血﹝Bruises﹞、發黃﹝jaundice﹞而用茵陳,小便不利﹝Dysuria﹞而用豬苓,停飲﹝stagnant_fluid_retention﹞不散而用五苓,食穀欲吐而用茱萸等法,莫不各有差等。 |
以棋喻之,發汗是先著,湧吐是要著,清火是穩著,利水是閑著,溫補是忿著,攻下是末著。 病至於攻下,無別著矣! 故汗之得法,他著都不必用。 其用吐法,雖是奇著,已是第二手矣! 他著都非正著,惟攻下為煞著,亦因從前之失著也。 然諸法皆因清火而設,則清火是陽明之上著與? |
梔子豆豉湯: |
梔子甘草豆豉湯: |
梔子生薑豆豉湯: |
梔子厚朴湯:梔子、厚朴、枳實。 |
梔子乾薑湯: |
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甘草。 |
此陽明半表裏湧泄之和劑也。 少陽之半表是寒,半裏是熱。 而陽明之熱自內達外,有熱無寒。 故其外症身熱﹝generalized_heat﹞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generalized_heaviness﹞,或目痛﹝eye_pain﹞、鼻乾﹝dry_nose﹞、不得眠﹝insomnia﹞;其內症咽燥﹝dry_pharynx﹞、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舌苔﹝coated_tongue﹞、煩躁﹝dysphoria﹞,渴欲飲水,心中懊,腹滿而喘﹝asthma﹞。 此熱半在表半在裏也。 脈雖浮緊,不得為太陽病﹝taiyang_disease﹞,非汗劑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則不當下,法當湧泄以散其邪。 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症。 豆形象腎,又黑色入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裏之煩熱﹝heat_vexation﹞悉除矣! 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以上諸症,是心熱不是胃家熱,即本論所云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之謂也。 若夫熱傷氣者少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者多嘔,加生薑以散邪,此可為夾虛者立法也。 若素有宿食者﹝food_retention﹞,加枳實以降之,地道不通者,加大黃以潤之,此可為實熱者立法也。 叔和用以治太陽瘥後勞復﹝taxation_relapse﹞之症,誤甚矣! 如妄下後,而心煩﹝vexation﹞、腹滿起臥不安者,是熱已入胃,便不當吐,故去香豉;心熱未解,不宜更下,故只用梔子以除煩,佐枳、朴以泄滿。 此兩解心腹之妙,是小承氣之變局也。 或以丸藥下之,心中微煩,外熱不去,是知寒氣留中,而上焦留熱,故任梔子以除煩,用乾薑逐內寒以散表熱,此甘草瀉心之化方也。 若因於傷寒而肌肉發黃者﹝jaundice﹞,是寒邪﹝cold_pathogen﹞已解而熱不得越,當兩解表裏之熱。 故用梔子以除內煩,柏皮以散外熱,佐甘草以和之,是又茵陳湯之輕劑矣! 此皆梔豉湯加減,以禦陽明表症之變幻者。 |
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湧之劑,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矣! 觀梔子乾薑湯去豉用薑,是取其橫散,梔子厚朴湯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 舊本二方後俱云:得吐止後服,豈不謬哉? 觀梔子柏皮湯與茵陳湯,方中俱有梔子,俱不言吐,又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自明矣! |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香豉。 |
此陽明湧泄之峻劑,治邪結於胸中者也。 胸中為清虛之府,三陽所受氣,營衛所由行。 寒邪﹝cold_pathogen﹞凝結於此,胃氣不得上升,內熱不得外達,以致痞硬。 其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寒格於上也;寸脈微浮,寒束於外也。 此寒不在營衛,非汗法所能治。 因得酸苦湧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中氣得達,胸中之陽氣復,肺氣之治節行,痞硬可得而消也。 瓜蒂色青,象東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發之機,能提胃中陽氣,以除胸中之寒熱﹝cold_and_heat﹞,為吐劑中第一品。 然其性走而不守,與梔子之守而不走者異,故必得穀氣以和之。 赤小豆形色象心,甘酸可以保心氣。 黑豆形色象腎,性本沉重,黴熟而使輕浮,能令腎家之精氣交於心,胃中之濁氣出於口。 作為稀糜,調服二味,雖快吐而不傷神,奏功之捷,勝於汗下矣! 前方以梔子配豉,此方以赤豆配豉,皆以形色取其心腎合交之義。 |
若夫心中溫溫欲吐復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以不腹滿,不得為太陰病﹝taiyin_disease﹞。 但以欲寐﹝somnolence﹞而知其為少陰病﹝Shaoyin_disease﹞,不在上焦而在胸中,亦有可吐之理矣! 夫病在少陰,當補無瀉,而亦有可吐可下之法者,以其實也。 實在胸中可吐,實在胃府當下,此皆少陰陽明合併之病,是吐下二法,仍屬陽明也。 如病患手足厥冷﹝deadly_cold_hand_and_foot﹞,脈乍緊,心下滿﹝fullness_below_the_heart﹞而煩,饑不能食者﹝hunger_with_no_desire_to_eat﹞,是厥陰陽明合病。 病本發于厥陰,而實邪結于陽位,急則治其標,亦當從陽明湧吐之法矣! |
餘義見制方大法。 |
甘草乾薑湯: |
芍藥甘草湯: |
二方為陽明半表半裏症﹝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誤服桂枝之變症而設也。 桂枝湯本為中風﹝stroke﹞、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而設,若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汗出多微惡寒﹝aversion_to_cold﹞而無裏症者,為表未解,故可用桂枝湯發汗。 其脈遲,猶中風﹝stroke﹞之緩,與脈浮﹝floating_pulse﹞而弱者同義。 若但浮之脈,在太陽必無汗,在陽明必盜汗出﹝night_sweat﹞,則傷寒之脈浮﹝floating_pulse﹞而自汗出者﹝spontaneous_sweating﹞,是陽明之熱淫於內,而非太陽之浮為在表矣! 心煩﹝vexation﹞是邪中於膺,心脈絡小腸,心煩﹝vexation﹞則小腸亦熱,故小便數。 微惡寒﹝aversion_to_cold﹞而腳攣急,知惡寒﹝aversion_to_cold﹞將自罷,趺陽脈﹝instep_yang_pulse﹞因熱甚而血虛筋急﹝tension_of_the_sinews﹞,故腳攣也。 此病在半表半裏﹝half-superficies_and_half-interior﹞,服梔豉湯而可愈。 反用桂枝攻表,汗多﹝copious_sweat﹞所以亡陽﹝yang_exhaustion﹞;胃脘之陽不至於四肢,故厥:虛陽不歸其部,故咽中乾嘔﹝Dry_Vomiting﹞吐逆而煩躁也﹝dysphoria﹞。 勢不得不用熱因熱用之法,救桂枝之誤以回陽,然陽亡實因于陰虛而無所附,又不得不用益津斂血之法以滋陰,故與甘草乾薑湯而厥愈,更與芍藥甘草湯腳伸矣! 且芍藥酸寒,可以止煩、斂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而利小便,甘草甘平,可以解煩和肝血而緩筋急﹝tension_of_the_sinews﹞,是又內調以解外之一法也。 |
仲景回陽,每用附子,此用乾薑、甘草者,正以見陽明之治法。 夫太陽少陰所謂亡陽者﹝yang_exhaustion﹞,先天之元陽也,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從陰引陽也。 陽明所謂亡陽者﹝yang_exhaustion﹞,後天胃脘之陽也,取甘草、乾薑以回之,從乎中也。 |
蓋桂枝之性辛散,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藥,尚能亡陽﹝yang_exhaustion﹞;乾薑之味苦辛,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陽。 然先天太、少之陽不易回,回則諸症悉解。 後天陽明之陽雖易回,既回而前症仍在,變症又起,故更作芍藥甘草湯繼之。 蓋脾主四肢﹝spleen_governing_limbs﹞,胃主津液,陽盛陰虛,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 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此亦用陰和陽法也。 |
或因薑、桂之遺熱,致胃熱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以和之,仗硝、黃以對待薑、桂,仍不失為陽明從乎中治之法。 只以兩陽合明之位,氣血俱多之經,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與他經亡陽﹝yang_exhaustion﹞調理不同耳。 甘草乾薑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減桂枝之半,用其和裏,不取其攻表。 是仲景加減法之隱而不宣者。 |
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知母、生薑、粳米、人參。 |
外邪初解,結熱在裏,表裏俱熱,脈洪大,汗大出,大煩大渴,欲飲水數升者,是陽明無形之熱。 此方乃清肅氣分之劑也。 蓋胃中糟粕燥結,宜苦寒壯水以奪土;若胃口清氣受傷,宜甘寒瀉火而護金。 要知承氣之品,直行而下泄,如胃家未實而下之,津液先亡,反從火化,故妄下之後,往往反致胃實之眚,內經所謂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反濃者是已。 法當助脾家之濕土,以制胃家燥火之上炎。 《經》曰「甘先入脾。」 又曰:「以甘瀉脾」。 又曰:「脾氣散津,上歸於肺,」是甘寒之品,乃土中瀉火而生津液之上劑也。 石膏大寒,寒能勝熱,味甘歸脾,性沉而主降,已備秋金之體,色白通肺,質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氣寒主降,味辛能潤,泄肺火而潤腎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瀉火,緩寒藥之寒,用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連於胃。 粳米稼穡作甘,培形氣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 飲入於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煩渴﹝dipsosis﹞可除也。 更加人參者,以氣為水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則無氣,此大寒劑中,必得人參之力,以大補真陰,陰氣復而津液自生也。 若壯盛之人,元氣未傷,津液未竭,不大渴者,只須滋陰以抑陽,不必加參而益氣。 若元氣已虧者,但用純陰之劑,火去而氣無由生,惟加人參,則火瀉而土不傷,又使金能得氣,斯立法之盡善歟! 此方重在煩渴﹝dipsosis﹞,是熱已入裏,若傷寒脈浮﹝floating_pulse﹞,發熱﹝Fever﹞無汗惡寒﹝aversion_to_cold﹞表不解者,不可與。 若不惡寒而渴者雖表未全解,如背微惡寒﹝aversion_to_cold﹞時惡風者﹝aversion_to_wind﹞,亦用之。 若無汗煩渴﹝dipsosis﹞而表不解者,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症。 若小便不利﹝Dysuria﹞,發熱﹝Fever﹞而渴,欲飲水者,又五苓豬苓之症矣! 若太陽、陽明之瘧,熱多寒少,口燥舌乾﹝dry_mouth_and__tongue﹞,脈洪大者,雖不得汗,用之反汗出而解。 →【眚﹝生目﹞:音,ㄕㄥˇ。意:災難,疾苦:災。】 |
陶氏以立夏﹝Beginning_of_Summer﹞後立秋前天時不熱為拘,誤人最甚。 烏知方因症立,非為時用藥也。 |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人參、生薑、半夏、麥冬、粳米。 |
此加減人參白虎湯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而不得眠﹝insomnia﹞,合目則汗出,宜此主之。 若用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reversed_flow_of_qi﹞欲吐者,則謬之甚矣! 三陽合病者,頭項痛而胃家實,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咽乾﹝dry_pharynx﹞、目眩者﹝dizzy_vision﹞是也。 夫脈浮﹝floating_pulse﹞為陽,大為陽,是三陽合病之常脈。 今在關上,病機在肝胃兩部矣! 凡胃不和,則臥不安,如肝火旺則上走空竅,亦不得睡。 夫腎主五液,入心為汗,血之與汗,異名同類,是汗即血也。 心主血而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 目合即汗出者,肝有相火﹝ministerial_fire﹞,竅閉則火無從泄,血不得歸肝,心不得主血,故發而為汗。 此汗不由心,故名之為盜汗耳﹝night_sweat﹞。 此為肝眚,故用竹葉為引導,以其秉東方之青色,入通於肝。 大寒之氣,足以瀉肝家之火,用麥冬佐人參以通血脈,佐白虎以回津,所以止盜汗耳﹝night_sweat﹞。 半夏稟一陰之氣,能通行陰之道,其味辛,能散陽蹺之滿,用以引衛氣從陽入陰,陰陽通,其臥立至,其汗自止矣! 其去知母者何? 三陽合病而遺尿﹝enuresis﹞,是肺氣不收,致少陰之津不升,故藉知母以上滋手太陰,知母外皮毛而內白潤,肺之潤藥也。 此三陽合病而盜汗出﹝night_sweat﹞,是肝火不寧,令少陰之精妄泄,既不可復濡少陰之津,又不可再泄皮毛之澤,故用麥冬以代之歟! →【眚﹝生目﹞:音,ㄕㄥˇ。意:災難,疾苦:災。】 |
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
太陽、陽明俱有發黃症﹝jaundice﹞,但頭汗﹝head_sweating﹞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Dysuria﹞,則熱不下泄,故瘀熱在裏而渴飲水漿。 |
然黃有不同, 症在太陽之表,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為涼散法; 症在太陽、陽明之間,當以寒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 症在陽明之裏,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 茵陳秉北方之色、經冬不凋,傲霜淩雪,曆遍冬寒之氣,故能除熱邪留結。 佐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除胃熱,令瘀熱從小便而泄,腹滿自減,腸胃無傷。 仍合「引而竭之」之義,亦陽明利水之奇法也。 |
仲景治陽明渴飲有四法: 本太陽轉屬者,五苓散微發汗以散水氣﹝edema﹞; 大煩燥渴,小便自利者﹝uninhibited_urination﹞,白虎加參,清火而生津; 脈浮﹝floating_pulse﹞、發熱﹝Fever﹞,小便不利者﹝Dysuria﹞,豬苓湯滋陰而利水; 小便不利﹝Dysuria﹞、腹滿者,茵陳湯以泄滿,令黃從小便出。 病情不同,治法亦異矣! 竊思仲景利小便必用化氣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氣之味。 故小便不利者﹝Dysuria﹞,必加茯苓,甚者兼用豬苓,因二苓為化氣之品,而小便由於氣化矣! 此小便不利﹝Dysuria﹞,不用二苓者何? 本論之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copious_sweat﹞胃中燥,豬苓復利小便故也。 斯知陽明病﹝yangming_disease﹞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則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虛,更不可用明矣! 故以推陳致新之茵陳,佐以屈曲下行之梔子。 不用枳、樸以承氣,與芒硝之峻利,則大黃但可以潤胃燥,而大便之遽行可知。 故必一宿而腹始減,黃從小便去而不由大腸。 仲景立法神奇,匪伊芳所思耳。 |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
小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 |
治陽明實熱,地道不通,燥屎為患。 其外症身熱﹝generalized_heat﹞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日晡﹝3~5P.M.﹞、潮熱﹝hot_flush﹞,手足汗出﹝Hyperthidrosis_of_palms_and_feet﹞,或不了了。 其內症六七日不大便﹝inability_to_defecate﹞,初欲食反不能食,腹脹滿繞臍痛﹝periumbilical_pain﹞,煩躁﹝dysphoria﹞、譫語,發作有時,喘﹝asthma﹞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flatus﹞,或咽燥﹝dry_pharynx﹞、口乾﹝dry_mouth﹞,心下痛,自利﹝spontaneous_diarrhea﹞純清水,或汗吐下後熱不解,仍不大便﹝inability_to_defecate﹞,或下利﹝diarrhea﹞、譫語,其脈實或滑而數者,大承氣湯主之。 如大便不甚堅硬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者,調胃承氣湯和之。 若汗多﹝copious_sweat﹞微發熱﹝Fever﹞,惡寒﹝aversion_to_cold﹞未罷,腹未滿,熱不潮,屎未堅硬,初硬後溏,其脈弱或微滿者,不可用。 夫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 亢則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 又病去而元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 夫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 |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 味少、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故名曰小。 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義。 大承氣用水一斗,先煮枳、樸,煮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內硝者,以藥之為性,生者銳而先行,熟者氣純而和緩。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 緩於製劑者,正以急於攻下也。 若小承氣則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 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遠於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
此治太陽、陽明並病之和劑也。 因其人平素胃氣有餘,故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三日,其經未盡,即欲再作太陽經,發汗而外熱未解。 此外之不解,由於裏之不通。 故太陽之頭項強痛﹝stiff_neck﹞雖未除,而陽明之發熱﹝Fever﹞不惡寒已外見。 此不得執太陽禁下之一說,坐視津液之枯燥也。 少與此劑以調之,但得胃氣一和,必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而解。 是與針足陽明同義,而用法則有在經在腑之別矣! 不用氣藥而亦名承氣者,調胃即所以承氣也。 《經》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 今氣之不承,由胃家之熱實。 必用硝、黃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氣得以下;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氣得以上。 推陳之中,便寓致新之義,一攻一補,調胃之法備矣! 胃調則諸氣皆順,故亦得以承氣名之。 前輩見條中無燥屎字,便云未堅硬者可用,不知此方專為燥屎而設,故芒硝分兩多於大承氣。 因病不在氣分,故不用氣藥耳。 古人用藥分兩有輕重,煎服有法度。 粗工﹝vulgar_healer﹞不審其立意,故有三一承氣之說。 豈知此方全在服法之妙,少少服之,是不取其勢之銳,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潤胃腑而存津液也。 所云「太陽病﹝taiyang_disease﹞未罷者不可下」,又與「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合觀之,治兩陽並病之義始明矣! 白虎加人參,是於清火中益氣:調胃用甘草,是於攻實中慮虛。 |
桃仁承氣湯:桃仁、大黃、芒硝、生薑、桂枝。 |
治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不解,熱結膀胱,小腹急結,其人如狂。 此蓄血﹝blood_stasis﹞也,如表症已罷者,用此攻之。 夫人身之經營於內外者,氣血耳。 太陽主氣所生病,陽明主血所生病。 邪之傷人也,先傷氣分,繼傷血分,氣血交並,其人如狂。 是以太陽、陽明並病所云氣留而不行者,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血後病也。 若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不解,熱結膀胱,乃太陽隨經之陽熱瘀於裏,致氣留不行,是氣先病也。 氣者血之用,氣行則血濡,氣結則血蓄,氣壅不濡,是血亦病矣! 小腹者膀胱所居也,外鄰衝脈﹝Chong_Meridian﹞,內鄰於肝。 陽氣結而不化,則陰血蓄而不行。 故少腹急結;氣血交並,則魂魄不藏,故其人如狂。 治病必求其本,氣留不行,故君大黃之走而不守者,以行其逆氣,甘草之甘平者,以調和其正氣;血結而不行,故用芒硝之鹹以軟之,桂枝之辛以散之,桃仁之苦以泄之。 氣行血濡,則小腹自舒,神氣自安矣! 此又承氣之變劑也。 此方冶女子月事不調﹝menoxenia﹞,先期作痛,與經閉不行者最佳。 |
蜜煎方:豬膽汁。 |
《經》曰:「外者外治,內者內治。」 然外病必本於內,故薛立齋於外科悉以內治,故仲景於胃家實者,有蜜煎、膽導等法。 蜂蜜釀百花之英,所以助太陰之開;膽汁聚苦寒之津,所以潤陽明之燥。 雖用甘、用苦之不同,而「滑可去著」之理則一也。 惟求地道之通,不傷脾胃之氣。 此為小便自利﹝uninhibited_urination﹞、津液內竭者設,而老弱虛寒無內熱症者最宜之。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