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卷 第七 |
啟玄子次注,林億、孫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
《經脈別論》《藏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篇》《《血氣形志篇》 |
《經脈別論篇》 第二十一①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 |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①。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②,淫氣病肺③。有所墮恐,喘出于肝④,淫氣害脾⑤。有所驚恐,喘出于肺⑥,淫氣傷心⑦。度水跌僕,喘出于腎與骨⑧。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⑨。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⑩。」 |
①變,謂變易常候。 |
②腎王于夜,氣合幽冥,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 |
③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病肺也。 |
④恐生于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于肝也。 |
⑤肝木妄淫,害脾土也。 |
⑥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于肺也。 |
⑦驚則神越,故氣淫反傷心矣。 |
⑧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僕,喘出腎骨矣。跌,謂足跌。僕,謂身倒也。 |
⑨氣有強弱,神有壯懦,故殊狀也。 |
⑩通達性懷,得其情狀,乃為深識,診契物宜也。 |
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①。驚而奪精,汗出于心②。持重遠行,汗出于腎③。疾走恐懼,汗出于肝④。搖體勞苦,汗出于脾⑤。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⑥。 |
①飽甚胃滿,故汗出于胃也。 |
②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薄之,故汗出于心也。 |
③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于腎也。 |
④暴役于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于肝也。 |
⑤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然動作用力,則榖精四布,脾化水榖,故汗出于脾也。 |
⑥不適其性而強雲為過,即病生,此其常理,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而過耗是以病生。 |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①。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②。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③。毛脈合精,行氣于府④。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⑤。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⑥。 |
①肝養筋故,胃散榖精之氣,入于肝則浸淫滋養于筋絡矣。 |
②濁氣,榖氣也。心居胃上,故榖氣歸心,淫溢精微入于脈也何者?心主脈故。 |
③言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于肺,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之朝會也。 《平人氣象論》曰:『藏真高于肺,以行榮衞陰陽。』由此故肺朝百脈,然乃布化精氣,輸于皮毛矣。 |
④府,謂氣之所聚處也,是謂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 |
⑤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于氣街,上者走于息道,宗氣留于海,積于胸中命曰氣海也。如是分化乃四藏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也。 |
⑥三世脈法,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夫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 |
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①。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②。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③。 |
①水飲流下,至于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變乃注于脾。 《靈樞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此之謂也。 |
②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注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 《靈樞經》曰:『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
③從是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證符五藏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度,量也,以用也。 《新校正》云:『按一本云陰陽動靜。』 |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①。表裏當俱寫,取之下俞②。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③。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④。 |
①陰,謂腎陽,謂膀胱也。 |
②陽獨至,謂陽氣盛至也,陽獨至,為陽有餘。陰不足則陽邪入,故表裏俱寫,取足六俞也。下俞,足俞也。 《新校正》云:『詳「六」當為「穴」字之誤也,按府有六俞,藏止五俞,今藏府俱寫,不當言六俞,六俞則不能兼藏,言穴俞則藏府兼舉。』 |
③陽氣重并,故寫陽補陰。 |
④蹻,謂陽蹻脈,在足外踝下。足少陽脈行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然蹻前卒大,則少陽之氣盛也,故取足俞少陽也。 |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①。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②。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③。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④。一陽獨嘯,少陽厥也⑤。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⑥。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⑦。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⑧。』 →【㾓﹝疒肙﹞:音淵,憂也。】 |
①一陽,少陽也。過,謂太過也。以其太過,故蹻前卒大焉。 |
②見太陰之脈伏鼓,則當用心省察之,若是真藏之脈,不當治也。 |
③三陰,太陰脾之脈也。五藏脈少,胃氣不調,是亦太陰之過也。 |
④以陰氣太過故。 |
⑤嘯,謂耳中鳴如嘯聲也。膽及三焦脈皆入耳,故氣逆上則耳中鳴。 《新校正》云:『詳此上明三陽,此言三陰,今此再言少陽而不及少陰者,疑此一陽乃二陰之誤也。 又按《全元起本》此為少陰厥,顯知此即二陰也。』 |
⑥心脾肝肺四脈爭張,陽并于上者,是腎氣不足,故氣歸于腎也。 |
⑦陰氣足,則陽氣不復并于上矣。 |
⑧一或作二,誤也,厥陰一陰也。上言二陰至,則當少陰治,下言厥陰,治則當一陰至也。然三墳之經,俗久淪墜,人少披習,字多傳瀉誤。 |
帝曰:『太陽藏何象?』 |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
帝曰:『少陽藏何象?』 |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 |
帝曰:『陽明藏何象?』 |
岐伯曰:『象大浮也①。太陰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沈不浮也②。』 |
①《新校正》云:『按《太素》及《全元起本》云:象心之太浮也。』 |
②明前獨至之脈狀也。 《新校正》云:『詳前脫二陰,此無一陰闕文可知。』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