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眼科常用穴位

百會:

 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刺二分、炙五壯。

 《甲乙經》曰: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

 

合穀:

 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偏正頭痛,面腫目翳。

  《神農經》云:治鼻衄,目痛不明。

  《席弘賦》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穀光明不可缺。

  《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穀,可徹頭痛。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療頭疼並面腫,體熱,身汗出,目暗視茫然。

 

上星:

 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棱鍼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主治:頭風頭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三棱鍼刺之,即宣洩諸陽熱氣,無令上沖頭目。

 

神庭:

 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顛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止。

 主治:主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癲疾,角弓反張,目上視,不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目淚,煩滿,喘渴,驚悸不得安寢。

 

瞳子髎:

 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陽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赤痛,翳膜青盲,遠視(目巟)(目巟),淚出多眵。

 

頰車:

 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齒頰端近前陷中,倒臥開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七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凡口眼歪斜者,則左瀉右補,斜則左補右瀉。

 《玉龍賦》云:兼地倉,療口歪。

 

地倉:

 一名會維,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肝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卻灸承漿即癒。

 主治:偏風,口眼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動,遠視(目巟)(目巟),昏花無見。

 

後頂:

 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壯。

 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臨泣:

 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 《百證賦》云:兼頭維可治目中出淚。

 

足三裏:

 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炙三裏,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則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虛。

 主治:瀉胃中脘熱,與氣沖巨虛,上下廉同。

 秦承祖曰:膝酸痛目不明。

 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裏,令氣上沖目,使眼無光,蓋以三裏能下氣也。

 

 

 

風池:

 在耳後顳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三壯至七壯,炷不用大。

 主治:中風偏正頭痛,頸項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淚出。

 《通玄賦》云:頭暈目眩覓風池。

 

絲竹空:

 一名目,在眉後陷中。

 《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目巟)(目巟),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

 《通玄賦》云:治偏頭痛難忍,一傳主眼赤痛,鍼一分出血。

 

人中:

 一名水溝,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鍼。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口眼斜。

 

承漿:

 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棱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日可七次,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癒,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癒疾。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開,一云療偏風口面腫。

 

迎香:

 一名沖陽,在禾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喘息不利,偏風口眼斜,浮腫風動,滿面作癢,狀如蟲行。

 《玉龍賦》云:能消眼熱之紅。

 

客主人:

 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門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

 本輸篇曰:刺之則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壯。

 《甲乙經》曰:刺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

 主治:口眼斜,耳聾耳鳴,耳,目眩齒痛,瘈瘲。

註:

 瘈者急而收引,瘲者縱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瘈瘲。

 呿,ㄑㄩ。聤,ㄊㄧㄥˊ。

 

角孫:

 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甲乙經》曰:主治三陽寒熱之病。

 又曰:足太陽有入偏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熱病。

 《席弘賦》云:睛明治眼未效時,合穀光明不可缺。

 《標幽賦》云:兼地五會,治眼癢痛。

 

地五會: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標幽賦》云:兼光明治眼癢痛。

 

解溪:

 一名鞋帶,在沖陽後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刺瘧論》注曰:在沖陽後三寸半,氣血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

 《神農經》云: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痛,可灸七壯。

 

豐隆: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骨外陷中,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面腫,風逆顛狂,見鬼好笑。

 《百證賦》云:兼強間治頭痛難禁。

 

攢竹:

 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兩眉頭梢穴宛宛中,刺五分、留五呼,不宜灸。

 《甲乙經》云:明堂用細三棱鍼刺之,宜泄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目巟)(目巟),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亦痛,及腮臉動,不臥。

 《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

 《百證賦》云:兼三間可治目中漠漠。

 《通玄賦》云:腦昏目赤瀉此。

 

印堂:

 在兩眉中間。

 《神農鍼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玉龍賦》云:善治驚搐。

 

睛明:

 一名淚孔,在目內

 《明堂》云:內頭外一分宛中。

 《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半,留六呼。

 《甲乙經》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視不明,見風淚出,肉攀睛,白翳,癢疳眼,頭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鍼,然後速出之。

 《席弘賦》云:治眼若未效。併合穀光明不可缺。

 《百證賦》云:兼行間可治雀目。

 

巨髎:

 夾鼻孔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後出循地倉,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瘈瘲,唇頰腫痛,口目癢,青盲無見,遠視(目巟)(目巟),面風鼻﹝出頁﹞腫腳氣膝脛腫痛。

【註:瘈者急而收引,瘲者縱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瘈瘲。】

 

 

 

大骨空:

 在手大指前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鍼。

 主治:內障久痛及吐瀉。

 

小骨空:

 在手小指第一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鍼。

 主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滅。

 

後溪:

 在手小指末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一云三壯。

 主治:目翳,鼻衄,耳聾。

 《通玄賦》云:治頭頂立安,

 《捷法》云:肺與三焦熱病,腎虛頭痛,肝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偏正頭風疼痛,兩額顱眉角疼痛,太陽痛,頭項拘急,痛引肩背,醉後頭風嘔吐不止。惡聞人言,眼赤痛,沖風淚下不已。

 

行間:

 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足厥陰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

 《百證賦》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氣。

 

二間:

 一名間穀,在食指末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主治:目黃口乾,口眼斜。

 《通玄賦》云:治目昏不見。

 

毫鍼式:

 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絡,

 

 

 

或問曰: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

 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頭面之艾炷,宜小麥大,不宜多灸,蓋頭面為諸陽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則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則枯細,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淺,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此行鍼灸之大法也。

 

 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蔥、薄荷葉煎湯溫洗瘡周遭,約一時久,令驅逐風散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癒,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神效。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水出多而疾除。

 

 《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細毛,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欲其速癒,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貼膏藥,意在避風,亦取其便,惟久久貼之可也。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