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茯芩四逆湯之注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由下說可解。

《金鑒》曰:「大青龍證,為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煩躁,而屬於實也。此條為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後之煩躁,而屬於虛也。然脈之浮緊與沉微,自當有別。」

山田氏曰:「發汗或下之後,仍不復常,反生煩躁者,為亡陽假熱﹝求真按:『亡陽假熱,作陰虛為佳』﹞之煩躁,與乾薑附子湯之煩躁同﹝求真按:『宜作與乾薑附子湯之煩躁相似』﹞,而與乾薑附子湯相比,則其證稍異。大青龍湯條所謂汗多亡陽,遂虛而惡風煩躁者是也,非實熱之煩躁也,宜與茯苓四逆湯而回復其陽氣。按乾薑附子湯條,是汗下俱犯證,此則或汗,或下,僅犯其一耳,觀『若』字可知,成無己作汗下兩犯解,非也。此蓋四逆湯證﹝求真按:『宜作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兼煩躁耳,何謂四逆湯證乎?曰:『下利清穀,或下利腹脹滿,或自利不渴,或大汗出,腹內拘急,四肢厥逆而惡寒,或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膈下有寒飲乾嘔,或大汗大下利而厥冷之類是也。若夫言脈,則或浮而遲,或弱,或沉,或脈微欲絕之類是也。』」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4.8克,人參1.2克,甘草2.4克,乾薑7.8克,附子12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聖濟總錄》曰:「平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霍亂,臍上築悸者。」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悸者。」

求真按:「宜作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有茯苓證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手足厥冷而煩躁者。肉筋惕,手足厥冷者。心下悸,而惡寒,腹拘急,下利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動,煩躁者。」

求真按:「此說較東洞翁之定義,則更具體矣。」

霍亂重證,吐瀉後,厥冷筋惕,煩躁,無熱,不渴,心下痞,小便不利,脈微細者,宜用此方。服後小便利者,得救。治諸久病,精氣衰憊,乾嘔不食,腹痛溏泄而惡寒,面部四肢微腫者,產後失調,多有此證。治慢驚風,搐搦上竄,下利不止,煩躁怵惕,小便不利,脈微數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茯苓為君者,以煩躁為目的也。《本草》云:『茯苓,主煩躁也。』四逆湯證﹝求真按:『宜作四逆加人參湯證』﹞,汗出,煩躁不止者,若非此方則不能救。」

《橘窗書影》曰:「一女子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煩躁不得眠,脈虛數,四肢微冷,眾醫束手。余診,投以茯苓四逆湯,服一二日,汗止,煩悶去,足微溫。」

一婦人四十許,經水漏下,一日,下血塊數個,精神昏憒,四肢厥冷,脈沉微,冷汗如流,眾醫束手。余與茯苓四逆湯,厥愈,精神復常。

→【瞤﹝目閏﹞:音,ㄕㄨㄣˋ;音舜。意:開闔目數搖也。瞤瘛:肌肉跳動抽搐。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