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茵陳蒿湯之注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陽明病,發熱汗出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若發熱汗多不渴者,此為有燥屎,大承氣湯證也。二證俱不能發黃,因其熱已發揚也。越者,猶言發也。劑者,猶限也。」

尾臺氏曰:「『劑』與『齊』通,齊者,限也。劑頸而還者,謂頸以下無汗也。《玉函》茵陳蒿湯條亦作齊頸。《列子‧湯問篇》曰:『際畔不知所齊限。』以是可知其義矣。」

瘀者,以淤,從病。淤者,淤泥也。《說文》曰:「淤,澱滓濁泥也。」錢潢曰:「瘀,留蓄壅滯也。」蓋飲食之澱濁留滯於內,壅閼作熱,更與邪氣搏結,鬱燠熏灼而作渴。若無汗,小便不利,則沸鬱蒸騰,必致發黃,猶麴入庫,則發黃也。但熱屬瘀熱,故雖引水漿,與五苓、白虎。專欲冷水者,其證情自有不同也。

求真按:「因陽明病,發熱,汗出時,由汗失水分,致體內枯燥,故不至於發黃疸。若發熱,僅頭部出汗,頸以下無之,又尿量減少,渴而欲飲其他之飲料者,腹內存積食、水、熱三毒,則必發為黃疸,以本方為主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註】:

前條是說本方證之原因,本條示其外證、腹證也。即本方證之黃疸,其色澤恰如成熟之橘子,色鮮黃而有金色之光澤,與他證之黃疸不同,必尿量減少,腹部膨滿,然不如大承氣湯證之大實滿而有微滿耳。

穀疸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穀疸,《金匱》云:「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為穀疸。」

如上說,即因食、水、熱三毒而發黃疸也。寒熱不食者,雖為惡寒發熱,食機減少,但此寒熱與表證異,因裡有濕熱,則同時不食也。又食即頭眩者,食物衝動濕熱使然,亦因心胸不安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21.5克,梔子、大黃各7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先輩之論說治驗:

錢氏曰:「茵陳性雖微寒,能治濕熱黃疸及傷寒滯熱,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梔子苦寒,瀉三焦之火,除胃熱時疾之黃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煩懊、鬱熱結氣,更入血分。大黃苦寒,下泄,逐邪逆,通腸胃。三者能蠲濕熱,去鬱滯,故為陽明發黃之主劑。」

→【﹝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瘟疫論》曰:「按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而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係胃家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以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效,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去大黃,服山梔、茵陳,是忘本而治標耳,無效也。或用茵陳五苓,非惟不能退黃,小便亦難利焉﹝求真按:『吳氏雖排斥茵陳五苓散,是其用法之拙,非此方之誤也』﹞。」

古方有三承氣證,故當加茵陳、山梔於三承氣而隨證施治,方為盡善。

求真按:「茵陳、山梔子,不獨可加於三承氣湯中,即大小柴胡湯中亦可加用。」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發黃,心煩,大便難,小便不利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發黃色,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發黃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寒熱不食,頭眩,心胸不安者。」

《方輿輗》曰:「按,於茵陳蒿湯,云腹微滿。於大黃硝石湯不云微,而單曰腹滿。因是可分二湯之劇易矣。」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胸中煩悶,反覆顛倒,溫溫不能食,腹微滿,小便不利,一身微發黃色,與以茵陳蒿湯,兩便快利,諸證頓愈。」

求真按:「因在發病初期,故只呈微黃色也。」

《古方便覽》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冬月旅行,逗留海邊,恣吃魚肉,又感寒氣,歸家未幾,面目身體浮腫,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亦如柏汁,心胸苦煩,腹滿不能飲食。余乃與此方,時以紫圓下之,十二三日痊癒。」

《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年三十,心中懊,水藥入口輒吐,經日益甚。先生診之,眼黃,心下滿,按之痛,乳下扇動,紊亂不定﹝求真按:『是謂心悸亢進也』﹞。曰:『此瘀熱在裡也,不日當發黃。』乃以食鹽三匕,使白湯吞之,大吐冷水,更與茵陳蒿湯,身果發黃,而圊黑糞,使乃服前方,十五日而復常。」

→【﹝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生生堂醫談》曰:「一婦人每次經候十七八日不止,時已三年。醫藥無效,請余診,脈細數,身色青白,起則作喘,小便漏,巨里如奔馬,幾瀕於死。余作茵陳蒿湯與之。其夫業藥,稍知藥能,問曰:『荊妻之病,固由血證,非發黃證也。然不與利血調血之劑,卻用茵陳蒿湯,豈無虛虛之弊乎?願聞其故。』余曰:『犀角地黃、芎歸膠艾之屬,前醫已用,方證雖對,實未的當也。豈有服對證方藥三年而不愈乎?今余所用之方,非一朝一夕所能見效,縱令解語,恐不能悟。總之鬱熱若除,血證自治矣。』其人竟信伏,服五十日許,諸證退而復常。」

求真按:「泥守常規,不知變通之徒,當看此驗案。」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治發黃之聖劑。庸醫每於黃疸初發,雖用茵陳五苓散,非也。宜先用此方取下,後與茵陳五苓散。…茵陳治發黃為專長,因有解濕熱利尿之效也。故《蘭室秘藏》之拈痛湯,《醫學綱目》之犀角湯亦用此藥,惟不拘於發黃耳,與梔子、大黃為伍者,有利水之效也。方後云尿如皂角汁狀者,此也。後世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之梔子,皆主清熱利水也。但此方用於發黃者,宜以陽明部位之腹滿及小便不利為主而用之。若心下有鬱結者,反以大柴胡加茵陳為佳。」

求真按:「若心下有鬱結者,用大柴胡加茵陳梔子湯,或大柴胡湯與枳實梔子豉大黃湯合用亦可。」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