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辨證論治小結﹝Summary﹞: |
厥陰指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及其所屬的臟腑,肝主藏血,內寄相火,性喜條達,功擅疏泄,並與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密切相關。 同時,厥陰為三陰之盡,又具有陰盡陽生、極而複返的生理特性。 故厥陰為病,病在肝與心包,但以肝為主,容易發生陰陽各趨其極的變化,常表現為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其中尤以犯胃乘脾的胃熱脾寒為多見。 所以本篇將症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等表現的上熱下寒證作為厥陰病提綱。 |
厥陰病是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病情複雜,證分三種: 一是陰陽各趨其極,表現為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 即如《諸病源候論》所說:「陰陽各趨其極,陽並於上則熱,陰並於下則寒。」 臨證能見到厥陰病提綱所說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等症狀,其治不外于清上溫下,寒熱並用。 其中: 上熱下寒、蛔蟲內擾的蛔厥證,治宜清上溫下,安蛔止痛,方用烏梅丸; 胃熱脾寒、上下格拒的吐利證,治宜清上溫下,調和脾胃,方用乾薑黃芩黃連湯; 肺熱脾寒、陽氣內鬱的唾膿血證,治宜發越陽鬱,清肺溫脾,方用麻黃升麻湯。 二是厥陰受邪,陰陽失調,邪從寒化的厥陰寒證: 其中血虛寒凝的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等症,治宜養血通脈,溫經散寒,方用當歸四逆湯,兼內有久寒者,方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乾嘔流涎症﹝sialorrhea﹞、頭痛等症,治宜暖肝散寒,和胃降濁,方用吳茱萸湯。 三是厥陰受邪,陰陽失調,邪從熱化的厥陰熱證: 症見下利便膿血,肛門灼熱,裏急後重,發燒口渴,舌紅苔黃等,病屬肝經濕熱,下迫大腸所致,治宜清熱燥濕,涼肝止利,方用白頭翁湯。 |
同時,病至厥陰,正邪相爭,陰陽消長,陰盛則厥,陽盛則熱,陰陽相爭,互有勝負,則手足厥冷與發燒可以交替出現,稱之為厥熱勝複。 這種情況雖然不屬於厥陰病獨立的一類證型,但它的意義在於據厥熱時間的長短可以判斷病勢的進退與預後﹝Prognosis﹞。 具體言之,厥多於熱為病進,熱多於厥為病退,厥熱相等為病癒。 但若發燒不罷,則是陽複太過,亦為病進,可見到熱傷上焦的喉痹、熱傷下焦的便膿血等症。 |
此外,由於厥陰病常見厥、利、嘔、噦等症,加之厥陰病又是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所以出於類證鑒別與總結的需要,本篇又有「四肢厥逆辨」和「嘔噦下利辨」等二部分內容。 這些內容均不屬於厥陰病範疇,但卻豐富了這些病證的辨證治療。 就四肢厥逆而言,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機理是陰陽氣不相順接。 本篇除論述了厥陰病寒熱錯雜、蛔擾致厥的烏梅丸證和血虛寒凝致厥的當歸四逆湯證外,還論述了熱盛陽鬱致厥的白虎湯證,胸中痰食致厥的瓜蒂散證,胃中停水致厥的茯苓甘草湯證。 就下利而言,本篇除論述了厥陰病肝熱下迫大腸的白頭翁湯證外,還論述了熱結旁流下利的小承氣湯證,陽虛陰盛下利的通脈四逆湯證,以及虛寒下利兼表證的治療原則等內容。 最後就嘔噦證而言,本篇除論述了厥陰病肝寒犯胃的吳茱萸湯證外,還論述了陽虛陰盛嘔吐的四逆湯證,邪傳少陽嘔吐的小柴胡湯證,以及癰膿致嘔、胃寒致噦、噦而腹滿等證的治療原則。 |
至於厥陰病的預後﹝Prognosis﹞,主要是依據正邪消長情況而確定。 一般來說,陽氣可複,則預後﹝Prognosis﹞良好;反之,陽亡陰竭,則預後﹝Prognosis﹞不良。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