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刺志論》五十七

黃帝問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注】:春取絡脈分肉者,以春者木始治事,肝氣始生,肝氣迫急,其風疾速,宜為虛邪所傷,而經脈常深,其邪氣常少,不能深入,所傷甚淺,故取絡脈分肉間也。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于經,故取盛經分腠。所謂盛經者,陽脈也。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

【注】:夏取盛經分腠者,以夏者火始治事,心氣始長,脈瘦氣弱,不勝暑邪之侵,而夏令方旺,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于經,所傷極深,故取盛經分腠。所謂盛經者,手足六陽之脈也。其有鍼方絕膚而病已去者,暑邪之所居淺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氣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溫氣及體,陰氣初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

【注】:秋取經俞者,以秋者金始治事,肺氣收斂肅殺,金將勝火,邪宜深入矣,而陽氣在合,溫氣猶及在體,陰氣初盛,未能深入,其傷頗淺,故取俞穴以瀉陰邪,取合穴以瀉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穴也。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注】:冬取井滎者,以冬者水始治事,腎方閉蟄,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沉伏,陽脈乃去,其傷最淺,故取井穴以下陰逆,取滎穴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正是此義。鼽衄者,(鼽,鼻塞也。)表邪外束,肺氣衝逆也。冬刺井滎,表寒解散,來春風木發達,皮毛通暢,肺金無沖逆之證,故不病鼽衄。

【注】:五臟之經五腧,(穴也。)井滎俞經合也,六腑之經六腧,井滎俞原經合也,其穴皆在手足。此與刺法論、《四時刺逆從論》四時所刺不同,別是一法也。(四段舊誤在《水熱穴論》。)

黃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鍼石也。

【注】:冬令閉塞,宜用藥不宜用鍼,故少鍼石。

所謂少鍼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

【注】:所謂冬月少鍼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膿成不瀉,腐骨爛筋,敗經傷臟,性命攸關,急當瀉之,不得頃時回護。若癰生不知其所,按之腫痛不應于手,其痛乍來乍已而無定候,刺手太陰中府之傍,足陽明氣戶、庫房之所三痏,(痏,刺瘢也。)與結纓兩傍之脈,(纓,冠帶也。)足陽明水突、氣舍之穴各二痏。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注】:掖(通腋)下生癰大熱,地迎,足少陽經,(足少陽脈下胸貫膈循脅。)刺足少陽淵腋、輒筋之穴五,瀉其相火。刺而熱不止,刺手太陰經絡與手太陽者大骨之會,肩貞之穴各三。

胞氣不足,魄汗不盡,暴癰筋軟,隨分而痛,治在經腧。

【注】:太陽寒水之氣,主封閉皮毛,膀胱之胞氣不足,皮毛弗固,熱蒸竅泄,魄汗不盡。感冒風寒,以致營衛鬱阻,暴發癰腫,筋脈軟短,隨其本經部分而生疼痛,治在本經腧穴,瀉其壅閉也。

【注】:凡諸瘡疿癰疽,皆緣風寒感襲,中其孔竅,營衛阻梗,郁發于穴腧之內,故作腫痛。熱蒸肌腠,肉腐膿化,膿泄經通,而後病癒。當其腫痛之時,可刺而平,可汗而消也。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刺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鍼。霍亂,刺腧傍五,足陽明及上旁三。

【注】:腹暴脹滿,按之不下,土鬱而胃逆也。取手太陽經之所絡者,任脈之中脘,胃之募也。少陰腎者,胃之關也,刺少陰腎俞,去脊椎三寸,兩傍各五。用員利鍼。(第六鍼,見《靈樞》。)霍亂,腹滿之甚而吐泄者也,刺少陰俞傍五,足陽明之胃俞及胃俞上之脾俞傍三,所以泄其寒濕也。

刺癇驚脈五:鍼手太陰各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鍼,刺足太陽五,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鍼。(手指及手外踝句,舊誤在《三部九候論》中。)

刺癇驚之脈五處:鍼手太陰之魚際各五,刺少陰經之所絡傍者,手太陽之支正一,其穴在手小指及手外踝後五指,同身寸之五寸也,(中指中節,為同身寸之一寸。)留鍼以致其氣,刺足太陽之承山五,足陽明之解溪一,上外踝五寸,足少陽之光明,刺三鍼。此癇驚所刺之五脈也。(六段舊誤在《通評虛實論》,與前四段乃一篇。刺志論系《通評虛實論》後文,簡錯傳誤,今移正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