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蓄水證﹝五苓散證﹞:

﹝Syndrome_due_to_accumulation_Of_fluid_stasis﹞:

【學習要求】

掌握太陽蓄水證。

【原文】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①,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②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擣為散,以白飲③和服方寸匕④,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polydipsia﹞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風發燒,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⑤,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⑥,五苓散主之。﹝74﹞

【詞語解釋】

 ①、胃中乾:指津液耗傷,胃中津液不足的病理。

 ②、消渴:指口渴而飲水不止的症狀。非病名。

 ③、白飲:又作白米飲,即米湯。

 ④、方寸匕: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外形如匕,一寸見方有柄。其容量約合今之5毫升。

 ⑤、有表裏證:指既有太陽表證,又有蓄水裏證。

 ⑥、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飲,而飲入則吐的一種症狀,是蓄水重證的表現。

【原文析義】:

上述三條條文論述了太陽蓄水證的病因病機、脈證、治法。不同的是71條、72條論述的是蓄水輕證,74條論述的是蓄水重證。

根據71條「太陽病,發汗後」,72條「發汗已」,

74條「中風發燒、六七日不解」,說明太陽蓄水的病因病機是太陽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經入腑,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所致。

《內經•靈蘭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由於膀胱功能被邪氣侵擾,以致形成水氣內停的基本病機。

綜合71條、72條,太陽蓄水證的主要脈證有小便不利,消渴或煩渴﹝polydipsia﹞,微熱,脈浮或脈浮數。

太陽表邪隨經入腑,阻礙膀胱之氣化功能,氣不化則水不出,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內停太陽之腑,膀胱居於下焦,故小便不利往往伴有少腹部硬滿而脹急不舒的感覺。

膀胱氣化不利,水道失調,水蓄于內,陽氣不能化氣升津故口渴喜飲。

由於口渴並非體內津虧所致,只是因為水飲內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喜飲而飲不解渴,徒增水濕,飲後自覺不舒或有心煩不安,口渴不解。

太陽蓄水證是由太陽表證汗不得法,外邪內陷所致。表證不除,故仍可見微熱,脈浮之症狀。

表邪未盡,往往發燒惡寒並見,故微熱可引伸為病人微發燒,惡風寒。

表證不除,表裏之邪相爭,因而脈浮或浮數不靜。

太陽表證以汗法為正治,倘若汗不如法,可使表邪循經入腑。若汗出過多,也可能傷胃中津液,出現煩躁不眠,口渴欲飲的病證。

71條前半段「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至「令胃氣和則愈」,敍述了太陽病過汗,耗傷津液,使胃中津液一時性不足,胃中不和則煩躁不能安臥,並且時欲飲水自救的病證。

對此,只需頻頻少量給予湯水,以滋胃燥,待津液慢慢恢復,胃氣調和,可不藥而癒。仲景將此證與太陽蓄水證在條文中並列提出,意在指出同為汗法治療後,出現口渴、心煩症狀,卻有津虧與水蓄的不同病機,應當審證求因、區別對待。

74條在71、72條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蓄水證的病因病機,並且補充了蓄水重證的表現。「太陽中風,六七日不解而煩」,指出太陽表證雖經六七日,然病證不解並增一「煩」。

其「煩」既可指心煩一證,也可理解為因外有表邪,裏有蓄水,經腑同病,諸證不除。

致於蓄水重證,不僅水蓄膀胱,氣化不利,津不上承,表現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飲,而且由於水邪自下向上逆於胃,胃失和降,使所飲之水,隨入隨吐。

對於口渴欲飲,飲水則吐,飲不解渴,欲再飲水者,仲景稱之為「水逆」證,是蓄水重證的一種表現。

蓄水證是因太陽表邪不解,隨經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氣化不利,證屬表裏同病,而以裏之膀胱氣化不利為主要病機。治療宜通陽化氣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五苓散: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組成。製成散劑,取其發散之義。豬苓、茯苓、澤瀉,導水下行,通利小便;白術健脾氣,助脾運濕;桂枝辛溫,通陽化氣以行水,並兼以解表。五味合方,外解表邪,內通水腑,助膀胱氣化,使水有出路,對於水濕內停而病證偏表者,可加減使用。本方既可用作散劑,也可作湯劑服用。臨床應用時須注意在服藥期間,應多飲暖水,以助藥力,散水邪而行津液。服藥後若水道通調,則下竅得利,外竅得通,故曰「汗出愈」。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太陽蓄水證是由水蓄膀胱,氣化不利和表邪不解兩組症狀組成。辨證要點是小便小利,小腹硬滿或脹滿,渴欲飲水但飲後不舒,或兼發燒,苔白滑,脈浮或浮數。

【病機﹝pathogenesis﹞】:水蓄膀胱,氣化不利,兼有表證未除。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通陽化氣利水,外散風寒。方用五苓散。

【醫案選釋】

案1:濕疹瘙癢案

汪某,男,50歲。全身瘙癢兩年餘,抓破血溢,隨破隨收。曾用氯化鈣針劑注射,口服息斯敏、賽庚啶等藥罔效。曾診為急性濕疹,用硼酸液濕敷,氯化鋅油外塗4天皆無效。診時兩大腿內側分別有7×8cm,8×9cm紅斑丘疹,呈糜爛滲出,邊緣無明顯界限,伴頭痛發燒,煩渴﹝polydipsia﹞欲飲,水入即吐,小便小利,舌苔白,脈浮。證屬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兼有表邪。治宜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用五苓散。豬苓、茯苓、白術﹝各9克﹞、澤瀉﹝15克﹞、桂枝﹝6克﹞、3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1劑後,瘙癢減輕,滲液減少;2劑後,瘙癢消失,滲液明顯減少;3劑痊癒。追蹤未再復發。﹝徐振華,等.國醫論壇.1995,﹝6﹞:20﹞

【辨治思路】:本案為濕疹瘙癢證,似與太陽蓄水證相差甚遠。但究其病機,均為水濕不運,停蓄體內。況且本案還具備五苓散證之小便小利,渴飲而吐,膀胱氣化不利的主證,皮膚又為太陽膀胱之外應,故使用五苓散化氣利水,使水濕之邪有出路,而不致外犯皮膚。因方合病機,故三劑而癒。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五苓散通陽化氣,淡滲利水的作用顯著,是治療水濕內停之證的常用方劑。現代有報導可用於治療急性腎炎﹝acute_nephritis﹞、腎病綜合證、功能性尿瀦留﹝retention_of_urine﹞、急性膀胱炎﹝acute_cystitis﹞、早期腎功能不全、絕經期水腫、產後癃閉、羊水過多﹝Hydramnion﹞症、腸炎、小兒秋季腹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_congestive_heart_failure﹞、肝硬化﹝cirrhosis﹞、腹水﹝hydroperiotoneum﹞、關節腔積液、中耳炎﹝otitis_media﹞、青光眼﹝glaucoma﹞等病症。此類疾病多與現代醫學水液代謝障礙、炎症、胃腸功能失調等有關。臨床辨證只要有水濕內停,膀胱氣化不利者,均可斟酌使用。

實驗研究表明:五苓散﹝水煎劑﹞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與呋喃苯胺作比較,其利尿作用緩和,維持時間長。五苓散對正常小鼠血漿心鈉素有明顯升高作用,由於血漿心鈉素具有明顯的排鈉利尿作用,故推測血漿心鈉素是五苓散利尿作用的物質基礎。該方對酒精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並可使實驗性急性腎型高血壓大鼠的血壓明顯地降低。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