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

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

 入戊土而益胃氣,走己土而助脾陽,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陰之脈微欲絕,除太陰之腹滿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藥,盛暑傷氣之神丹。

 

《金匱》人參湯:人參、白術、甘草、乾薑各(三兩)。

 即理中湯。

 治胸痹心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以中氣虛寒,脾陷胃逆,戊土迫於甲木,則胸中痞結,己土逼於乙木,則脅下逆搶。

 甘草、白術,培土而燥濕,薑、參溫中而扶陽,所以轉升降之軸也。

 

 


 

理中丸:即人參湯四味作丸。

 治霍亂吐利,頭痛身疼,發熱惡寒。

 以夏月飲食寒冷,水穀未消,感冒風寒,皮毛外閉,宿食內阻,木氣不舒,菀鬱而克土,胃氣壅遏,水穀莫容,胃逆則嘔,脾陷則利。

 參、術、薑、甘,溫補中氣,所以撥上下之樞也。

 腹痛,加人參足前成(四兩)。

 以陽衰氣滯,土木逼迫,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消陰滯也。

 A:消,原作「清」,形近之誤,據蜀本、集成本、石印本改。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乾薑(二兩半)、生附子(一枚)、人參(一兩)。

 治霍亂利止脈微。

 以泄利既多,風木不斂,亡血中之溫氣。

 四逆湯暖補水土,加人參以益血中之溫氣也。

 

《傷寒》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

 以利亡血中溫氣,故肢寒,脈微欲將斷絕,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新加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四兩)、生薑(四兩)、人參(三兩)。

 治傷寒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以汗瀉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沉遲。

 經脈凝澀,風木鬱遏,故身疼痛。

 甘、棗、桂枝,補脾精而達肝氣,加芍藥清風木之燥,加生薑行血脈之瘀,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治傷寒汗後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數升,脈洪大者。

 以胃陽素盛,津液汗亡,腑熱未,肺燥先動。

 白虎瀉熱清金,加人參以補汗亡之陽氣也。

 治太陽中暍,汗出惡風,身熱而渴者。

 以暑月感冒,風寒鬱其內熱,而傷元氣。

 熱盛而寒不能閉,是以汗出。

 白虎清金瀉熱,加人參以益耗傷之陽也。

 A:定,猶成也。《呂覽 仲冬》:以待陰陽之所定。

 

小柴胡湯:

 方在柴胡。

 治少陽傷寒。

 渴者,去半夏,加人參、瓜蔞根,以津化於氣,氣熱故津傷而渴,人參、栝蔞根,清金而益氣也。

 

氣充於肺,而實原於腎,肺氣下降,而化腎水,水非氣也,而水實含肺氣。

 此氣在水,《難經》謂之生氣之原,道家名為水中氣。

 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升而化陽,又懷陰精,陽降而化陰,又胎陽氣。

 陽氣一胎,己土左旋,升于東南,則化木火。

 脾以陰體而抱陽魂,非脾陽之春生,則木不溫,非脾陽之夏長,則火不熱,故肝脾雖盛於血,而血中之溫氣,實陽升火化之原也。

 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則氣盛矣,是以肝脾之氣虛,肺胃之氣實。

 虛而實則肝脾升,實而虛則肺胃降。

 實而實則胃壅塞而不降,虛而虛則肝脾抑鬱而不升,而總由於中氣之不旺。

 

中氣居不戊不己之間,非金非木之際,旺則虛者,充實而左升,實者衝虛而右降,右不見其有餘,左不見其不足。

 

中氣不旺,則輪樞莫轉,虛者益虛而左陷,實者益實而右逆。

人參氣質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

 

 A:黃庭,道家語。在此指脾胃。

  《上清黃庭內景經‧釋題》: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

   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 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

 

 


 

 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

 

 仲景理中湯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嘔泄,握其中樞,以運四旁也。

 

 大建中湯:方見膠飴。

 

 大半夏湯:方見半夏。

 

 黃連湯:方在黃連。

 諸方,皆用之治痞痛嘔利之證,全是建立中氣,以轉升降之機。

 由中氣以及四維,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腎,無往不宜。

 但入心則涼,入腎宜熱,入肺胃則宜清降,入肝脾則宜溫升,五臟自然之氣化,不可違也。

 

中氣者,經絡之根本,經絡者,中氣之枝葉,根本既茂,枝葉自榮,枝葉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營,肺胃主衛,皆中氣所變化也。

 凡沉、遲、微、細、弱、澀、結、代之診,雖是經氣之虛,而實緣中氣之敗,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參,補中氣以充經絡也。

 

白術止濕家之渴,人參止燥證之渴。

 白術滲土金之濕,散濁氣而還清,清氣飄灑,真液自滴,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霧氣氤氳,甘露自零。

 至於盛暑傷氣之熱渴,大汗亡津之煩躁,加人參于白虎,清金之內,化氣生津,止渴滌煩,請補之妙,未可言喻。

 麥門冬湯:方在麥冬。

 竹葉石膏湯:方在竹葉。

 二方之用人參,清金補水之玉津也。

 熟用溫潤,生用清潤。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