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飴

 味甘,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功專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陰而補脾精,走陽明而化胃氣,生津潤辛金之燥,養血滋乙木之風,善緩裏急,最止腹痛。

 

《傷寒》小建中湯:

 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治少陽傷寒,陽脈澀,陰脈弦,寸為陽,尺為陰。

 法當腹中急痛者。

 以甲乙二木,表裏同氣,甲木不降,則陽脈澀,乙木不升,則陰脈弦。

 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當痛見於胸脅,乙木不升,必克己土,法當痛見於腹脅。

 木氣枯硬,是以其痛迫急。

 少陽膽從相火化氣,厥陰肝以風木主令,肝膽合邪,風火鬱生,中氣被賊,勢在迫急。

 

 膠飴、甘草,補脾精而緩裏急,薑、桂、芍藥,達郁而清風火也。

 A:木,原作「水」形近之誤,據閩本改。

 

 治少陽傷寒,心中悸而煩者。

 以病傳少陽,相火鬱隆,不可發汗。

 汗亡少陽之津,木枯土弱,必傳陽明,五行之理,病則傳其所勝也。

 胃氣調和則病癒,胃土堙鬱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煩悸。

 蓋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

 汗瀉中脘之陽,土弱胃逆,不能降蟄相火,相火飛騰,升炎於上,心液消爍,故生鬱煩。

 膽胃上壅,阻礙厥陰升降之路,是以動悸。

 以枯木而賊弱土,燥熱鬱生,傷耗胃脘之精液,則中宮敗矣。

 

 


 

膠飴、甘草、大棗,補脾而生胃液,薑、桂、芍藥,疏木而清相火也。

 小建中證,即炙甘草之輕者,煩悸不已,必至經脈結代。

 

 《金匱》治虛勞裏急腹痛,悸衄,夢而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

 以中氣衰弱,凝郁莫運,甲木不降,累及厥陰,升露鬱阻而生動悸,相火刑金,收令不行而生吐衄。

 肺津消爍,則咽乾口燥。

 乙木不升,生氣莫遂,賊傷己土,則腹痛裏急。 

 

木鬱風動,疏泄不藏,則夢而失精。

 手之三陽,足之三陰,陷而不升,則手足煩熱而肢節疼痛。

 膠飴、甘、棗,補土養精而緩裏急,薑、桂、芍藥,疏木達郁而清風也。 

 

《金匱》大建中湯:

 膠飴(一升)、人參(一兩)、乾薑(四兩)、蜀椒(二合)。

 治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頭足出現,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

 以火虛土弱,水邪無畏,中侮脾胃,上淩心火,火土雙敗,中上寒甚,嘔痛齊作,飲食俱廢。

 飴、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A:起,原作「毛」,諸本均同。據《金匱懸解‧卷十七》、《金匱要略‧腹滿寒疝病脈證治第十》改。

 

黃芪建中湯:

 黃芪(兩半)、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治虛勞裏急,諸不足。

 虛勞之病,土敗木遏,郁槁不榮,《素問》語。

 是以裏急。

 生氣失政,緣于陽虛。

 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裏急,薑、桂、芍藥,疏木郁而清風燥,黃芪補衛陽而生營陰也。

 

  乙木升于癸水而植於己土,

  甲木升于壬水而培於戊土,

  中氣旺則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

  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

 乙木直升,故腹脅鬆暢而不滿急,甲木順降,故胸脅衝和而不痞硬。

 

 


 

中氣頹敗,不能四運,甲木上逆而賊戊土,乙木下陷而賊己土,土木逼迫,則痞硬滿急、疼痛驚悸、吐衄遺泄、乾燥煩熱之病生焉,總以根本失養,枝斡不榮,故變和緩而為急切,作盜賊以犯中原也。

 風木相火,鬱生燥熱,內耗脾胃枝精液,外灼肝膽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中氣亡敗,則性命傾矣。

 膠飴溫潤淳濃,補脾精而養肝血,緩急切而潤風燥,是以建中三方皆用之,以補中而緩急。

 

蓋中氣者,交濟水火之樞,升金木之軸,中氣健旺,樞軸輪轉,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熱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復,是強中禦外之良規也。

 審其木燥而用芍藥,水寒則用椒、薑,氣弱則加黃芪,血虛則加當歸,解此四法,膠飴之用,備建中立極之妙矣。

A:【降,原作「隆」,形近之誤,據閩本改。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