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
太陽症,自汗出,發熱不解,惡風,脈浮緩,此風傷衛,宜解肌。 仲景用桂枝湯,家秘用羌活防風湯。 若太陽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 若太陽表邪已解,自汗發熱,口渴不惡寒,此陽明裏熱自汗,宜用涼膈散、三黃石膏湯、導赤各半湯。 |
若大便不通,腹脹多汗,脈沉而數,此乃下症自汗也,宜用三承氣湯。 仲景下法,獨詳自汗條內者,以下法最怕表症不散,今自汗則表邪多解。 以上論冬令傷寒,然亦可參治四時者。 外有汗自出,身仍發熱之冬溫;有自汗出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有發汗已,身灼熱之風溫;有汗出身熱,口燥渴之暑病;有自汗出身灼熱,煩悶口渴,長幼相似之溫疫。 此皆四時有汗之寒熱病,而非冬月傷寒自汗症也。 傷寒初起,裏未鬱熱,用辛溫散表。 若三時寒熱病,裏先有熱,後感風寒在表者,用麻、桂則礙裏熱,故化立辛涼散表、和解表裏兩法。 發散太陽,羌獨敗毒散;和解太陽,羌活沖和湯;發散陽明,升麻乾葛湯;和解陽明,乾葛石膏湯;發散少陽,柴胡防風湯;和解少陽;小柴胡湯。 若表散裏熱,仍照傷寒清裏之法。 |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止。 |
此言太陽時候也。 巳午主太陽,故太陽病多發辰巳時。 太陽病欲解,必過辰巳午時至未方解也。 |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
此明太陽病欲解,當必其脈浮先煩,知其汗出而解。 |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浮者,名為中風。 |
此條言:發熱汗出,脈浮緩,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 以無汗有汗,分別中風傷寒。 |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申明太陽中風,因衛之陽分有邪,故脈浮緩;營之陰分無邪,故不緊而弱。 衛陽有邪,則發熱;營弱無邪,則不閉鬱而汗自出。 言翕翕發熱,形容表邪拘緊之象。 鼻鳴喘逆,表邪氣粗也。 乾嘔者,表邪嘔惡也。 故:用桂枝湯,急解風邪。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
此申明頭痛發熱自汗之中風,宜桂枝湯者。 |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主之。 |
臟無他病,言無裏症,但時有發熱自汗表症,此衛氣有病,當未發作時,先服桂枝湯發汗,則愈。 |
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 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 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 |
此重明自汗出之病。 營分本無病,因衛外之衛氣,不諧和于營氣,服桂枝湯,以和諧營氣則病癒。 |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 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 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 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 又云: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 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 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兩條汗下不同,濈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濈﹝氵戢﹞:音ㄐㄧˊ。ex:濈然:汗出的樣子。】 |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 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別陽明也。 |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別陽明也。 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
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
此申明陽明病裏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漐漐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漐﹝執水﹞:音,折。小雨不輟也。形容微汗,皮膚潮潤。】 |
此申明上章。 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裏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 言病患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 如尚有頭痛惡寒發熱表症,而見浮緩虛脈,尚宜桂枝湯汗之。 |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漐漐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微汗出也。 →【漐﹝執水﹞:音,折。小雨不輟也。形容微汗,皮膚潮潤。】 |
發熱無汗太陽症,今有汗出而至漐漐然者,轉屬陽明矣! 故:轉屬陽明,必濈濈常有微汗出而不乾。 然雖屬陽明,未見熱結在裏,故不用下法。 |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
汗出熱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屬胃家裏熱,故與調胃承氣湯。 上條但濈濈微汗不乾, 此條:蒸蒸時汗外達,邪已入裏,故立調胃承氣湯,以示微下之意。 |
陽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
較上章多譫語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氣湯,但清胃熱,譫語一止,莫再服。 不服恐熱氣不清,多服恐無燥糞。 |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糞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 過經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語言必亂。 |
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
上章多汗亡津,腸中乾結,內熱譫語,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氣湯。 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之中,乃是陽明風熱,消津結硬,蒸其胃汁,外騰陰血陽津有立盡之勢,則須下之。 以表虛無邪,裏實有熱,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後人下早,故先戒曰:過經表散,乃可下之。 若下之太早,則表邪內攻,語言必亂而死矣! 前四句,立大下法門;中三句,關防下早變症;末三句,繳前應下方法。 失下恐津液立盡,早下恐變症不測。 仲景豈以未過經而下早,變出內亂神明危惡之症,反輕言下之則愈,複立大承氣大下危法於後。 |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言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 言汗多,則陽明表邪盡解。 仍發熱,乃是裏熱,蒸汗盡出,故用急下。 前條:言濈濈蒸蒸汗出,初入陽明裏症,用調胃承氣,清胃熱;中條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氣微下;後條言譫語,有燥屎,當用大承氣大下; 此條:總結上文,發熱汗多,表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已過經下症,當用急下、大下之法。 →【濈﹝氵戢﹞:音ㄐㄧˊ。ex:濈然:汗出的樣子。】 |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 |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寒,當用麻黃湯。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當用桂枝湯。 今用桂枝葛根湯,必汗出惡風,又兼見陽明症。 |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
三陽合病,脈浮,大表脈也。 上關上,少陽也。 肝膽主目,合目則汗,盜汗也。 雖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屎。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
前條三陽合病,發明脈浮大,上關上,目合則汗,以示少陽和解主治。 此條:三陽合病,發明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之裏症,以示陽明清裏主治。 非表症,故發汗則譫語。 非下症,故下之則額生汗。 因手足冷,複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湯。 |
桂枝湯:見惡寒。 |
羌活防風湯:見項強。 |
涼膈散:見發狂。 |
三黃石膏湯: |
黃連、黃芩、黃柏、石膏 |
上焦肺胃有熱,蒸汗外出,用前方涼膈散。 若二焦皆熱,則用此方,兼治三焦。 |
導赤各半湯:見腹滿痛。 |
敗毒散:見發狂。 |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
升麻乾葛湯、乾葛石膏湯:俱見寒熱。 |
柴胡防風湯: |
柴胡、防風、荊芥、前胡。 |
少陽自汗,亦有表裏二條。 若少陽表症多,宜散少陽表邪,當用此方。 |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
少陽表裏皆熱而自汗,不可單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陽之表,黃芩清少陽之裏。 |
知母石膏湯: |
知母、石膏、麥門冬、粳米。 |
陽明純表邪症,則用升麻乾葛湯。 表有邪,裏有熱,則用乾葛石膏湯。 若表邪已解,裏熱自汗,則以此方單清裏熱。 |
三黃解毒湯:見發狂。 |
三乙承氣湯:見便結。 |
葛根黃連黃芩湯: |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 |
陽明裏有燥熱而自汗,用乾葛石膏湯。 陽明裏有溫熱而自汗下利,則用葛根黃連湯。 陽明受熱,肺受火制,則用乾葛芩連湯,兼清肺胃。 然又有熱在氣分而多汗,則用乾葛知母石膏湯。 熱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湯。 |
十棗湯:見結胸。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麻黃、杏仁、生薑、石膏。 |
汗出而喘,身無大熱,且見於汗下後,乃是肺家內有積熱,外冒寒邪。 內有積熱,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發喘。 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氣,借麻黃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內熱,從越婢湯中化出辛溫變辛涼之法,並開後人雙解肺經表裏之法也。 |
大柴胡湯:見潮熱。 |
甘草附子湯:見身痛。 |
甘草乾薑湯:見煩躁。 |
芍藥甘草湯、見煩躁。 |
桂枝葛根湯: |
桂枝、葛根、白芍藥、生薑、大棗。 |
太陽發熱,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當用桂枝湯。 今加入乾葛者,以項強自汗兼見陽明耳。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