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閱」,《說文》云:「察也」。五閱,指五臟的外候。五使,指面部五氣為五臟所使。本篇主要講述了人之臟腑疾病可以從五官五色的變化測知,故以「五閱五使」名篇。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
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
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掣,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2]入臟,必當治裏。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已辨,闕庭[3]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4]見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願聞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5]其牆,牆下無基,垂角[6]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岐伯曰:腑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提要】本段主要敘述了五臟與五官之間的聯繫規律。
【注釋】
[1]明堂:指鼻部,《靈樞•五色》云:「明堂者,鼻也」。
[2]經氣:在此是指經脈中的邪氣。
[3]闕庭:闕,指眉間。庭,指顏面額部。詳見本書《五色》篇。
[4]蕃蔽:蕃,指頰側。蔽,指耳門。詳見本書《五色》篇。
[5]埤:同卑,低小的意思。
[6]垂角:垂,指耳垂珠。角,指耳上角。
【詳解】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在針刺治療疾病時,對內在五臟所反映於五官的五種氣色變化的觀察,可有助於病情的診斷。所謂五氣,是指五臟的內在的變化反映於體表的現象。五臟之氣是由五臟產生和支配的,它的盛衰與春、夏、長夏、秋、冬五季相配合的。請問五臟之氣是怎樣表現在面部的?
岐伯說:五官的變化就是五臟在身體外部的反映。
黃帝說:我想聽一聽五官的表現與五臟之間是如何反映的,以便把它作為診斷的常規。
岐伯說:五臟的變化可以通過脈象的形式表現於寸口,也可以通過五色的形式表現在鼻部。
五色交替出現,是與春、夏、長夏、秋、冬五季氣候的變化相應,每一時令都有其正常現象即五季分別出現青、赤、黃、白、黑五色是有一定規律的。如果經脈的邪氣循經絡深入內臟,必然出現五色的異常,則一定要從內在臟腑治療。
黃帝說:好。但診察五色只是單獨取決於鼻呢?
岐伯說:正常人的五官能辨別顏色、氣味、味道、聲音等,眉間、額部開闊飽滿,就可以觀察鼻部的情況。
如果鼻部寬闊高大,頰側至耳門部肌肉豐滿凸起,下顎高厚,耳周肌肉方正,耳垂凸露於外,面部五色表現正常,五官寬闊高起,端正勻稱,這樣的人就能夠活到一百歲。
觀察到以上的表現,即使發生疾病,施用針刺也一定能夠治癒。因為像這樣的人,氣血充足,肌肉堅實緻密,所以能適應針刺療法。
黃帝說:我想瞭解一下什麼是五官。
岐伯說:鼻是肺的官竅。眼睛是肝的官竅,口是脾的官竅,舌是心的官竅,耳是腎的官竅。
黃帝說:從五官的表現,如何推斷疾病呢?
岐伯說:通過五官的表現,可以推斷五臟的病變。
肺的病變,出現呼吸喘急,鼻翼煽動;
肝的病變,出現目眥發青;
脾的病變,出現口唇發黃;
心的病變,出現舌體捲曲短縮,兩顴發紅。
腎的病變,出現兩顴和額部發黑。
五臟的病變 |
病徵 |
肝的病變 |
出現目眥發青; |
心的病變 |
出現舌體捲曲短縮,兩顴發紅。 |
脾的病變 |
出現口唇發黃; |
肺的病變 |
出現呼吸喘急,鼻翼煽動; |
腎的病變 |
出現兩顴和額部發黑。 |
黃帝說:有的人平時脈象和五色都很正常,但一發生疾病就很危重,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五官的功能失常不能辨別顏色、氣味、味道、聲音等,眉間顏額的部位不開朗,鼻子也小,頰部和耳門瘦小而不飽滿,面部無豐滿的肌肉,下顎平陷,耳垂和耳上角尖窄而向外突出,像這樣的人即使平時色和脈都正常,但稟賦薄弱也會發生危重的疾病。
黃帝說:五臟表現於鼻部,據此可以推斷五臟之氣的內在變化,那麼在鼻的左右上下,有一定的反映部位嗎?
岐伯說:臟腑深居於胸腹之中,各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反映五臟之氣盛衰的五色,在面部的左右上下也有一定的位置。
【按語】本篇說明了五臟之氣與五官在生理上是密切聯繫的,因此通過五官的形態可瞭解人體的健康情況,如五臟發生病變時,外在五官可相應的發生病態,並可作為診斷的依據之一。既是後世醫家提出的「有諸內者,必形諸外」理論依據的一個方面,也是中醫望診的一個重要內容。
望診在四診中居於首位,而望診中又以望頭面部五官的形態氣色為主要內容,因此本篇對臨床望診有很重要的意義。另外,本篇有關內容可與本書的脈度篇相參。(張辰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