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味甘、苦,入手太陰肺。
降衝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統經絡。
《金匱》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治胸中痹塞,短氣。 以土濕胃逆,濁氣衝塞,肺無降路,是以短氣。
茯苓瀉濕而消滿,杏仁破壅而降逆,甘草補中而培土也。
薯蕷丸:方在薯蕷。 文蛤湯:方在文蛤。 厚樸麻黃湯:方在厚樸。
皆用之以降逆也。
《傷寒》麻黃湯:方在麻黃。
治太陽傷寒,惡風,無汗而喘者,麻杏甘石湯:方在麻黃。
治太陽傷寒,汗下後,汗出而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在厚樸。
治太陽中風,下後表未解而微喘者,小青龍湯:方在麻黃。
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皆用之以治喘也。
苓甘五味薑辛半夏加杏仁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
治支飲嘔冒,飲去嘔止,其人形腫者。
以經氣壅滯則為腫,杏仁利氣而消滯也。
麻杏薏甘湯:方在麻黃。
用之以瀉表氣之滯。
礬石丸:方在礬石。 大陷胸丸:方在大黃。 用之以瀉裏氣之滯也。
麻仁丸:方在麻仁。 大黃蟅蟲丸:方在大黃。 用之以潤燥也。
A:麻仁,原作「麻黃」,據閩本、蜀本、集成本、石印本改。
肺主藏氣,氣降於胸膈而行於經絡,氣逆則胸膈閉阻,而生喘咳。
臟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經病而不能行,於是腫痛。
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於開痹而止喘,消腫而潤燥,調理氣分之鬱,無以易此。
其諸主治,治咳逆,療失音,止咯血,斷血崩,殺蟲匿蟲,除齇刺,開耳聾,去目翳,平努肉,消停食,潤大腸,通小便。
種種功效,緣其降濁消鬱之能事也。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