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文中論述了癲證和狂證的病因、證候和治療方法等,故名「癲狂」。
【原文】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為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為止。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為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1]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骨癲疾者,頗[2]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挽,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脈癲疾者,暴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提要】本段講述了癲病的分類、病證特點、治療方法及判斷死證的依據等等,對於現代癲癇病的中醫藥治療有指導意義。
【注釋】
[1]瓠:音壺,葫蘆。
[2]頗:音坎是指口外、頰前、頤上的部位,相當於腮部。
【詳解】
眼角向外開裂於面頰一側的,稱為銳眥;內側靠近鼻的,稱為內眥,而上眼胞屬於外眥,下眼胞屬於內眥。
癲病發作時,病人先是出現精神抑鬱、悶悶不樂,感到頭部沉重而疼痛,雙目上視,眼睛發紅。癲病患者在嚴重發作之後就會出現心中煩亂。
診斷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其天庭部位的色澤來預知其發作。
治療這一類型的癲病時應取手太陽經、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的穴位,針刺瀉其惡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顏色變為正常了以後止針。
癲病開始發作時嘴角牽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狀出現時,應取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治療,觀察病情的變化,掌握其牽引的方向,左側痙攣就在右側經脈的穴位上施針,右側痙攣就在左側經脈的穴位上施針,針刺出血,直到血色變正常之後才能止針。
癲病開始發作的時候出現身體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狀,治療時選取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放血,血色變得正常之後才能止針。要想很好的治療癲病,就應該常與患者居住在一起,觀察其發病過程中的情況和變化,取得豐富的資料。
在發病的時候,觀察其症狀特點,判斷病邪之所在,並斷定發病時當取何經穴治療。到病發的時候,取邪氣最盛的經脈,選適當的穴位以瀉法針刺,並取其血置於一個葫蘆裏,下一次這個病人將要發病的時候,這個葫蘆中的血就會動起來。如果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就是骶骨,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病位在骨的癲病,在腮、齒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間,因邪氣壅滯而脹滿,骨骼強直,汗出、胸中煩悶,噩大量的涎沫,氣陷於下,這是難以治癒的病證。病位在筋的癲病,身體蜷曲,筋脈拘攣抽搐,脈大。治療時可以針刺頸項部的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若見嘔吐大量涎沫,氣泄於下,就是不能治癒的證候了。
癲病的病位在脈,表現為突然僕倒,四肢經脈都表現為滿脹而縱緩。要是經脈脹滿的,就針刺放血,使惡血盡出;若經脈不滿,可以灸頸項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並灸帶脈上距腰三寸的部位,這兩個部位經脈上的分肉和腧穴,都是可以酌情取用的。如果大量涎沫,氣泄於下,就是無法治癒的證候。另外,癲病在發作時像發狂一樣的證候,也是不治的死證。
【原文】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妻盛砷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頗。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提要】本段講述了狂病的病因、症狀特徵和治療方法。
【詳解】
狂病的發生,先見情緒低落,感到悲傷,善忘事,容易發怒,常常恐懼,得這種病大多是由過度的憂傷和饑餓所致。治療時應針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放血,直到血色變為正常以後方可止針,還可以針刺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穴位配合治療。
狂病開始發作的時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饑餓,認為自己是十分賢德的聖人,是最聰明的人,並且以為自己極其尊貴,常常謾駡不休,日夜不停。治療時應針刺手陽明經、手太陽經、手太陰經、舌下和手少陰經的腧穴,根據病情,以上各條中,凡是經脈氣血充盛的,就可以點刺出血,不充盛的就不能放血。
表現為言語狂妄、善驚、好笑、高聲歌唱、行為狂妄沒有休止的狂病,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極大的恐懼。治療時應該針刺手陽明經、手太陽經和手太陰經的穴位。狂病的症狀表現為總是看見異物,聽到異常的聲音,時常呼叫,是由於神氣衰少而致。治療時應取手太陽經、手太陰經、手陽明經、足太陰經及頭部和兩腮的穴位。
狂病患者食量過大,幻視常似見鬼神,常笑但是不發出笑聲,是由於大喜傷及心神所致。治療時應取足太陰經、足太陽經、足陽明經的穴位,配以手太陰經、手太陽經和手陽明經的穴位。
狂病屬於新起的,還沒有見到以上諸證,治療時先取足厥陰經的左右曲泉穴兩側的動脈,邪氣盛的經脈就用放血療法,病很快就能痊癒。如果是仍然不好,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針刺,並灸骶骨二十壯。
【按語】
本段文字講述狂病的病因、病證和治療方法,對於今天的精神疾病的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中醫的治療方法中針刺、放血療法和灸法是治療狂病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辨證和臨證的分析,辨明虛實,以免犯虛虛實實的錯誤。
【原文】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1],唏然時寒[2]饑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裏,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3]取滎,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寫之。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輸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風逆病和厥逆病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注釋】
[1]身漯漯形容身體顫抖如被水淋。
[2]唏然時寒寒戰時發出唏噓之聲。
[3]清寒冷之意。
【詳解】
風逆病的表現為突發的四肢腫,全身像被水淋一樣發冷戰慄,口中發出唏噓的聲音,饑餓時心中煩悶,吃飽後動擾不寧。治療的時候應該針刺手太陰肺經和與之相對應的手陽明大腸經,及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發冷,就選取上述經脈的滎穴治療;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入骨,就針刺上述經脈的井穴和經穴。
厥逆病的表現為腹部脹滿,腸鳴,胸中滿脹而呼吸不利,治療時應針刺胸部之下的兩脅部的穴位,取穴時讓病人咳嗽,同時將手放在脅肋部,感到應手而動的地方就是穴位;再取背部的穴位,用手按壓該穴時,患者馬上感到暢快。若有小便不通、無尿的症狀,就針刺足少陰經、足太陽經,並用長針刺尾骨之上的穴位;若感到氣上逆,就針刺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的腧穴,氣逆較嚴重的,還可以針刺足少陰腎。
經和足陽明胃經上利於行氣的腧穴。
正氣衰少的病人,全身戰慄,說話時還發出唏噓的聲音,身體酸重,四肢乏力,不願活動,治療時應補足少陰腎經之氣。短氣的病人,呼吸急迫短促而不能連續,身體只要有動作就會使呼吸更加困難,治療時應施針以補足少陰腎經,有血絡瘀阻的,就去其血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