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Taiyang_Disease﹞脈證并治法下篇: |
一百三十四條:「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當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ld_with_fever﹞。 今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發熱﹝fever﹞,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慾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
本條論吐法之弊。 |
【解曰】: |
「太陽病﹝Taiyang_Disease﹞」,當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ld_with_fever﹞﹝fever﹞,醫與吐法取汗,今吐後自汗出﹝spontaneous_sweating﹞,外證已解,不復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ld_with_fever﹞﹝fever﹞,但脈搏未能正常,其關上之脈細而且數,所以然者,以醫吐之過也。 因關脈候胃氣,脈細為胃之津液因吐而虛,脈數為胃平滑肌因吐之刺激而發炎,此為胃因吐而致液虛發熱。 在「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一二日間吐之者,則胃之消化機能尚未減退,所以自覺饑餓慾食,但口不能食,因嘔吐﹝Vomiting﹞中樞尚在興奮階段,未入抑制階段,舌上味蕾被吐藥刺激後,而得食即欲泛吐,即反射性之嘔吐﹝Vomiting﹞樣。 如在得病三四日後而使之吐者,胃之平滑肌因受刺檄而「賁門﹝cardia﹞」作保護性之收縮,所謂神經反射性嘔吐﹝Vomiting﹞,故糜粥之熱刺激後,又引起嘔吐﹝Vomiting﹞中樞之反射性興奮,故不喜糜粥,慾食冷食。 因胃內輕度發炎,嘔吐﹝Vomiting﹞中樞調節紛亂,為朝食暮吐之周期性或發作性之反射性嘔吐﹝Vomiting﹞,中醫所謂嘔吐﹝Vomiting﹞傷胃,實則消化道之逆蠕動所致,因醫以吐藥刺激所致,故曰:「此為小逆」。 |
吐法為古代醫家治療法則之一。 |
張戴人以吐法治宿疾,名噪一時。 此時不復聞中醫用吐法矣。 |
方中行曰:「此原病變由於誤治,因復推其未為太過,亦嚴警戒之意。 『關上』,脾胃之部位也,細則為虛,數則為熱,所以知其誤於治也。 『一二日』,言病之初,猶在『太陽』也。 『腹中饑』,陽能化穀,而吐後胃虛也。 『口不能食』,胃被傷也。 『三四日』,病在『陽明』也。 『慾食冷食』,『陽明』惡熱﹝aversion_to_heat﹞也。 朝自『寅』至『辰』,『少陽』之王時,『少陽』未病,故飲食如常也。 暮自『申』至『戌』,『陽明』之王時,『陽明』胃傷,故當其時則吐也。 『小逆』,言脈未甚變,邪未亂傳,但以吐傷其胃氣,致使止妨於飲食,所以猶得為小逆也。 然逆雖曰小,君子必求無過而後可,是故致戒如此。」 |
【本條之針法】: |
針中脘﹝RN12﹞、足三里﹝ST36﹞,可立癒,不須服藥,或與「吳茱萸湯」:治朝食暮吐,「大黃甘草湯」:治饑而不慾食﹝loss_of_appetite﹞。 |
查詢-永康堂.張老師學習自側 |
反射性嘔吐 |
一、嘔吐發生機制嘔吐是一個複雜的反射動作。由中樞神經系統化學感受器觸發區的刺激引起嘔吐中樞興奮而發生嘔吐,稱中樞性嘔吐。內臟末梢神經傳來的衝動刺激嘔吐中樞引起嘔吐,稱為反射性嘔吐。(執助-解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