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一百十一條:「傷寒﹝typhoid﹞」,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先與「小建中湯」。 不差者,與「小柴胡湯」。 |
本條為「傷寒﹝typhoid﹞」兼虛寒腹痛之治法。 |
【解曰】: |
「傷寒﹝typhoid﹞」,寸口﹝wrist_pulse﹞脈見濇,為血虛寒。 趺陽脈見弦,為裏痛。 故法當腹中發生攣急作痛,有裏寒者,先當溫裏,與「小建中湯」。 若不瘥者,再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治之。 |
「傷寒﹝typhoid﹞」,為外有感冒,但脈不見浮,而見濇,足部之脈又見弦。 濇為血虛而有寒,即上部脈管中之血行,因虛而且寒致血行不暢。 如此之脈,雖有感冒,不可發汗﹝sweating﹞。 陰脈弦,即足部之脈見弦勁。 弦屬陰而主痛,為神經與筋肉起攣急之候。 濇與弦相合,故法當腹中有虛寒而急痛,治當先溫其裏,以「小建中湯」, 「飴糖」補其中臟,養其血液; 「桂枝」溫運血管,助壯心氣; 「芍藥」除攣急以止痛; 「薑」、「草」、「棗」辛甘發散,佐助「桂」、「芍」、「飴糖」,完成補血除寒止痛之功。 若病不瘥者,腹膜﹝peritoneum﹞雖得溫而尚未通也,再與「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疏通腹膜﹝peritoneum﹞三焦之氣。 |
「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者,因「小柴胡湯」之加減法,腹痛去「芩」加「芍藥」也。 腹中急痛,指腹中拘急﹝hypertonicity﹞作痛,即直腹筋因中焦血寒而拘急﹝hypertonicity﹞也。 「小建中湯」溫以治寒,甘以緩急,辛以宣通,用之得當,其效如神。 |
【本條之舌證】:當為質淡而苔白。 |
【本條之針法】: |
天樞﹝ST25,IX﹞、氣海﹝RN06,IX﹞、足三里﹝ST36,X﹞。 |
右三穴,或用溫針﹝warm_needling﹞,或用灸,皆可,為治虛寒腹痛之特效法。 |
小建中湯方: |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
【本方之主證】: |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小建中湯』:治裏急,腹皮拘急﹝hypertonicity﹞,及急痛者。」 |
《證治準繩》本方條曰:「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其脈弦急或濇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指皆無力者,是也。」 |
《張氏醫通》曰:「形寒,飲冷,咳嗽﹝cough﹞,兼腫痛,脈弦者,『小建中湯』加『桔梗』,以提肺氣之陷。」 |
《蘇沈良方》本方條曰:「此藥治腹痛如神。 然腹痛,按之卻便痛,重按之卻不甚痛,此是氣痛:重按則癒痛而堅者,當自有積也。 氣腹痛不可下,下之則癒甚,此虛寒證也。 |
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治腹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