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一百十二條: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本條示嘔家不可用甘之義。

【解曰】:

 素有嘔症者,不可與「建中湯」,以本方多甘味故也。

 素有嘔者,稱曰:「嘔家」,其胃中酸液分泌過多,刺激胃壁,故易嘔。

 甘味易於化酸,故為嘔家所不喜。

 

學習自側

答案

題目

【A】

30歲女性患者,主訴為上腹痛近1週,並伴有納少,食後痛減,喜溫喜按,四肢痠疼,手足煩熱等症狀,切其脈弱,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下列何方最適合?※※A、黃耆建中湯;※※B、香砂六君子湯;※※C、柴胡疏肝湯;※※D、逍遙散。(中醫特考,99年,內科)

【D】

45歲女性患者,主訴為臍周痛近半日,痛處喜熱敷,並伴隨有手足冰冷麻木,身體疼痛,舌淡紅帶紫、苔白津多,切其脈弦緊,下列何方最適合?※※A、大黃附子湯;※※B、大建中湯;※※C、當歸生薑羊肉湯;※※D、烏頭桂枝湯。(中醫特考,99年,內科)

【D】

60歲女性病患,因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醫者給予麻黃湯治療後症狀大減,但覺胃悶脹,不欲飲食,無反胃噯氣,腹部按之不痛不脹,亦無痞塊。根據《醫宗金鑑.訂正傷寒論註》,以下列何方劑治療最宜?※※A、半夏瀉心湯;※※B、小建中湯;※※C、旋覆代赭石湯;※※D、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中醫臨床醫,內科)

【C】

下列有關溫病癒後之敘述,何者錯誤?※※A、溫病癒後,嗽稀痰而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此乃因中焦停寒飲,令胃不和,故不寐也;※※B、飲退得寐,舌滑食不進者,半夏桂枝湯主之,此乃胃腑雖和,榮衛不和,陽未卒復;※※C、溫病解後,脈遲身冷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湯主之,乃因熱邪甫退,榮衛不和;※※D、溫病癒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湯主之,乃因陽虛之質所致。。(中醫臨床醫,內科)

【A】

下列何者為回陽救急湯與樂令建中湯的共同組成藥物?※※A、陳皮、半夏、肉桂;※※B、當歸、人參、甘草;※※C、白朮、茯苓、細辛;※※D、黃耆、生薑、大棗。(特考,98年,方劑學)

【D】

依《金匱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應以下列何方主之?※※A、大黃附子湯;※※B、厚朴三物湯;※※C、附子梗米湯;※※D、大建中湯。(高考,中醫臨床醫學)

【B】

依《金匱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己椒藶黃丸;※※B、大建中湯;※※C、附子粳米湯;※※D、大半夏湯。(高考,中醫臨床醫學)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