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清‧尤在涇) |
卷一 太陽篇上: |
辨列太陽條例大意。 |
傷寒一證。古稱大病。而太陽一經。其頭緒之繁多。方法之龐雜。又甚於他經。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 蓋太陽之經。 其原出之病。與正治之法。不過二十餘條而已。 其他則皆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也。 假使治傷寒者,審其脈之或緩或急。 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則從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黃等法則邪卻而病解矣! 其或合陽明。或合少陽。或兼三陽者。則從而解之清之。 如葛根、黃芩、白虎等法。亦邪分而病解矣! 此為正治之法。 顧人氣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或素有痰飲痞氣﹝spleen_amassment﹞。以及咽燥﹝dry_pharynx﹞淋瘡汗衄之疾。 或適當房室金刃產後亡血﹝blood_collapse﹞之餘。 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竟從麻桂之法矣! 於是乎有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龍及桂枝二麻黃一等湯也。是為權變之法。 而用桂枝、麻黃等法。 又不能必其無過與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徹。而邪不外散。則有傳變他經。及發黃﹝jaundice﹞、蓄血﹝blood_stasis﹞之病。 或汗出過多。而並傷陽氣。則有振振擗地。肉膶筋惕﹝cramp_and_muscular_twitching﹞等證。 於是乎有可更發汗、更藥發汗。及真武、四逆﹝counterflow_cold_of_the_limbs﹞等法也。是為斡旋之法。 且也醫學久蕪。方法罕熟。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以及溫針﹝warm_needling﹞、艾灼潠水。種種混施。以致結胸﹝chest_bind﹞、痞滿﹝distention_and_fullness﹞。挾熱下利﹝diarrhea﹞。或煩躁﹝dysphoria﹞、不得眠﹝insomnia﹞。或內煩饑不欲食﹝hunger_without_appetite﹞。或驚狂﹝fright_mania﹞不安。或肉上粟起。於是乎有大小陷胸、諸瀉心湯、文蛤散等方也。 此為救逆之法。至於天之邪氣。共有六淫。 太陽受邪。亦非一種。是以傷寒之外。 又有風溫﹝wind-warm_disease﹞、溫病﹝warm_disease﹞、風濕﹝wind-dampness﹞、中濕﹝dampness_stroke﹞、濕溫﹝damp_warm﹞、中暍﹝Summer_stroke﹞、霍亂﹝cholera﹞等證。其形與傷寒相似。其治與傷寒不同。於是乎有桂附、術附、麻黃、白術、瓜蒂、人參、白虎等方。 此為傷寒類病法也。夫振裘者必挈其領。整綱者必提其綱。不知出此。而徒事區別。縱極清楚。亦何適於用哉。茲略引大端於前。 分列綱目於後。而仲景之方與法。 罔不備舉。然後太陽一經。千頭萬緒。總歸一貫。比於百八輪珠。個個在手矣! 六經仿此。詳見各篇。 →【潠﹝氵巽﹞:音,ㄙㄨㄣˋ。意:同「噀」,含在口中而噴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