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一百零六條:血弱氣虛,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vital_qi﹞相搏,結於胸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alternating_cold_and_heat﹞,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reluctant_to_speech_and_eat﹞。 胸脇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主之。 |
本條為上條之釋義。 |
【解曰】: |
血弱氣虛者,其腠理不固,外邪因乘虛而入,與正氣﹝vital_qi﹞相搏奪,結於胸脇之下。 |
正氣﹝vital_qi﹞與邢氣作分爭,於是往來寒熱﹝alternating_cold_and_heat﹞,一寒一熱,休作有時,嘿嘿然不欲飲食。 因胸脇相連接,其邪在胸腔間,其痛結於脇,所謂邪在高而痛在下,壓迫胃府,故使嘔也。 此「小柴胡湯」主治之。 |
【原文】:為「血弱氣盡」之「盡」字,當為「虛」字之誤,氣盡則氣絕而死矣。 胸脇相連,原文為「臟府相連」,病在胸脇,不在臟府,故改之。 |
遜齋亦如是說。 血弱則營虛於內,氣虛則衛虛於外,內不能守,外不能衛,則腠理開發,而外邪乘虛得入矣,入則與腠理三焦之氣相擊搏而留結於胸下,營氣與之爭於內則發寒,衛氣與之爭於外則發熱﹝fever﹞,即正邪分爭而為往來寒熱﹝alternating_cold_and_heat﹞也。 因血弱氣虛,正氣﹝vital_qi﹞不充,不能作膠著之抗拒,而為間歇之爭奪,故寒熱之發而為休作有時,此為「少陽」之特有證狀。 「少陽」主三焦油膜淋巴分泌腺之運化生理,外邪結滯於「少陽」領域之內,致胸下淋巴管阻塞,水液不能迴流暢通而壓迫胃臟,胃腺亦不分泌,於是嘿嘿不欲飲食﹝reluctant_to_speech_and_eat﹞。 嘿嘿為熱鬱於胸中,淋巴管阻塞腫脹,壓迫神經作痛,壓迫胃臟作嘔,則在於脇下,故曰:「邪高痛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