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七十二條:「傷寒﹝typhoid﹞」,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dizzy_head﹞,脈沉緊,發汗﹝sweating﹞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本條為水飲﹝water-rheum﹞停胃之治法。 |
>【解曰】: |
「傷寒病」,或吐,或下,外證已解,而引起內飲為病,水飲﹝water-rheum﹞停於心下而為心下逆滿,水飲﹝water-rheum﹞之毒則上衝於胸,致起則頭眩﹝dizzy_head﹞。 兩脈沉緊,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之,如與發汗﹝sweating﹞,則動表層經絡中之陽氣,致陽虛而身惡寒﹝aversion_to_cold﹞顫慄,為振振搖之情狀,成「真武湯」之候矣。 |
素有停飲病者,經吐下之後,外病雖解,因吐下傷及腸胃之消化能力,停飲病必乘機而竊發。 心下逆滿者,心下即胃脘部分,水停於中而不下,則為滿,水飲﹝water-rheum﹞有上衝性,則為逆。 氣上衝胸,即形容水飲﹝water-rheum﹞之上逆。 起則頭眩者﹝dizzy_head﹞,水飲﹝water-rheum﹞之毒由胃之迷走神經﹝vagus_nerve﹞反射於腦也,臥則氣壓平,起則氣壓升故也。 |
水毒之頭眩﹝dizzy_head﹞,時時皆眩,轉側亦眩,起坐則更眩。 |
脈沉緊者,《脈訣》以沉主裏主寒,緊主飲主寒。 脈之沉緊,水飲﹝water-rheum﹞停滯於裏之候也。 |
就生理言之,脈沉為體溫不足,血運不暢,血液不能充量達於四肢,體溫不足,故云主寒。 不能充量運血於四肢,即有病毒亦不能驅出至表層,故云主裏。 緊脈為脈管纖維與脈管周圍之神經緊張,神經緊張則筋肉有攣急之趨勢。 |
《內經》以寒主收引,攣急每稱為寒所致,故緊脈主痛主寒。 由脈之沉緊,故可以測知其內層之神經緊張,內層筋肉有攣急趨勢,攣急則氣有上衝趨勢,所以有逆滿、上衝、頭眩﹝dizzy_head﹞諸症也。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指在脈沉緊之下,為倒裝文筆。 |
故本條應分二節看: |
脈沉緊為一節,宜本方;發汗﹝sweating﹞則動經至振振搖為一節,則非本方可已也。 |
發汗﹝sweating﹞則動經者,以吐下已傷其胃氣,發汗﹝sweating﹞必再傷其陽氣,成為陽虛,於是發生寒戰,寒冷之感覺必先起於背,背為太陽經之領域,發汗﹝sweating﹞陽虛,寒冷先起於背,故曰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形容寒戰之狀也。 此時不特為停飲,且兼陽虛,非「真武湯」不能已矣。 |
丹羽元堅氏曰:「此條脈止沉緊,即為此湯之所主治矣。 若吐,則胃虛飲動而致也。 |
且更發汗﹝sweating﹞傷其表陽,則變為動經,而身振振搖,是與身膶動﹝wriggling_of_the_flesh﹞振振欲擗地者﹝Limb_tremor﹞相同,即為『真武湯』之所主也。」 |
本條病證,主在胃氣虛,水飲﹝water-rheum﹞不化,故以「桂」、「苓」化水降逆氣而振奮胃神經,「白朮」助吸收水飲﹝water-rheum﹞,「甘草」緩衝逆之氣,且「桂」可溫胃而降逆氣,「朮」可滋吐下所傷之胃陰,藥僅四味,而功效之大乃如此。 經方運用得法,洵非時方可及其萬一也。 |
《金鑑》曰:「『傷寒﹝typhoid﹞』若過發汗﹝sweating﹞,則有心下悸﹝Palpitation﹞,叉手冒心,臍下悸﹝throbbing_below_umbilical_region﹞,欲作「奔豚﹝kidney_amassment﹞」等證。 今誤吐下則胸虛邪陷,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也。 若脈浮緊,表仍不解,無汗﹝adiaphoresis﹞當用『麻黃湯』,有汗當用『桂枝湯』,一汗而胸滿氣喘﹝asthma﹞可平矣。 今脈沉緊,是其人必素有寒飲相挾而成。 若不頭眩﹝dizzy_head﹞,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 今乃起則頭眩﹝dizzy_head﹞,是又為胸中陽氣已虛,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如但以脈之沉緊為實,不顧頭眩﹝dizzy_head﹞之虛而誤發其汗,則是無故而動經表,更致衛外之陽亦虛,一身失其所倚,故必振振而搖也。 主之以『苓桂朮甘湯』,滌陰與扶陽並施,調衛與和營共治也。」 |
>【本條之舌證】:當為苔薄白而質淡。 |
>【本條之針法】: |
上半節:天突﹝RN22,T﹞、中脘﹝RN12,T﹞、水分﹝RN09,T﹞、氣海﹝RN06,T﹞、足三里﹝ST36,T﹞、三陰交﹝SP06,T﹞。 |
下半節:至陽﹝DU09﹞X、命門﹝DU04,X﹞、腎俞﹝BL23,X﹞、神闕﹝RN08,X﹞、關元﹝RN04,X﹞。 |
上半節以「天突﹝RN22﹞」、「中脘﹝RN12﹞」、「水分﹝RN09﹞」、「氣海﹝RN06﹞」降衝逆與胸脘滿悶,並鼓動胃腸興奮,以運化其停水。 以「足三里﹝ST36﹞」與「三陰交﹝SP06﹞」引衝氣下降而止眩冒﹝veiling_dizziness﹞衝胸。 |
下半節取「至陽﹝DU09﹞」、「命門﹝DU04﹞」、「腎俞﹝BL23﹞」、「神闕﹝RN08﹞」、「關元﹝RN04﹞」等穴而灸之者,為發汗﹝sweating﹞誤治動經,惡寒﹝aversion_to_cold﹞戰慄﹝tremor﹞,振振搖而不自安,其心陽不振而虛,亟取諸穴以灸之,振奮心腎機能也。 各穴壯數,以十五壯至數十百壯為是,覺心神安定,身暖和而不惡寒﹝absence_of_aversion_to_cold﹞瞤動為度。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
茯苓( |
右四味,以水 |
>【本方之主證】: |
《方機》本方之主治曰:「心下逆滿,起則頭眩者﹝dizzy_head﹞。」 |
又曰:「眼痛生赤脈,不能開者。」 |
又曰:「耳聾﹝deafness﹞衝逆,甚而頭眩者﹝dizzy_head﹞。」 |
《方輿輗》曰:「『苓桂朮甘湯』,治氣上衝咽喉,眩冒﹝veiling_dizziness﹞,經脈動惕,久而成痿。」 |
又曰:「『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心下逆滿,氣起上衝於胸則頭眩者﹝dizzy_head﹞。」 |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飲家眼目生雲翳﹝nebula﹞,昏暗疼痛,上衝頭眩﹝dizzy_head﹞,瞼腫,眵淚多者,加『芣茨』(即車前子)尤有奇效。 當以心胸動悸,胸脇支滿,心下逆滿等證為目的。」 |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去水飲﹝water-rheum﹞為目的,氣上衝於咽喉,及目眩﹝dizzy_vision﹞,手足振掉,皆由水飲﹝water-rheum﹞所致也。 不論起自頭眩者﹝dizzy_head﹞,或臥時眩暈者﹝vertigo﹞,但有心下逆滿者則用之。 |
若不治者,『澤瀉湯』也。 彼方始終無眩,然以冒眩﹝vertigo﹞,顏面有緊張之候也。 又此方以動悸為的候,易與『柴胡薑桂湯』混亂。 然此方若顏面色明,第一脈不沉緊者,則為無效也。 |
又此方加『沒食子』:治喘息,又於水氣而成痿躄者﹝atrophy-flaccidity﹞有效。 足或腰仍動劇者,臥時則脊骨緣戰動,或一身中經脈跳動,有耳鳴﹝tinnitus﹞逆上之候者,凡本論所謂久而成痿之任何證候,此方皆可百發百中也。」 →【躃﹝足辟,﹝cripple﹞﹞:音,ㄅㄧˋ;同碧。意:古同「躄」。】 |
連絡永康堂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Skype:YCT0934020265
地址: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 Nov 18 Wed 2015 08:00
七十二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