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陰入臟: |
岐伯溫病治法,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瀉而已。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 溫病內熱蓄積,交春夏①而受感傷,內熱郁隆,原無但傳經絡不傳臟腑之理。 第傳臟傳腑,必在三日之外。 其未滿三日,則但在經絡,故曰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在經,是以可汗。 若三日之外,則必入于臟,既入于臟,則無不入于腑矣,故曰五臟六腑皆受病。 入臟入腑,是以可瀉。以陽盛于外,而根于內, 三日之內,病在三陽,陽盛于外,故但是經熱而已; 三日之外,病入三陰,而臟陰消爍,已化亢陽,則②非止經熱③而已也。積熱鬱伏,是以內傳臟腑耳。 |
①春夏:原作「夏春」,據蜀本、集成本、石印本、乙轉。 |
②則:原脫,據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經熱而已」文例補。 |
③經熱:原作「陽根」,據蜀本、集成本及上文「故但是經熱而已」文義改。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