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七十三條:發汗﹝sweating﹞,病不解,反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
本條為陽虛惡寒﹝aversion_to_cold﹞之治法。 |
>【解曰】: |
病有發汗﹝sweating﹞之後反見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陽虛故也。 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之。 |
發汗﹝sweating﹞,病不解,並未指明為何種病證,以本方推測之,為一切生理機能反常所起之病證。 發汗﹝sweating﹞之後,反見惡寒﹝aversion_to_cold﹞,可見病前原無惡寒﹝aversion_to_cold﹞一症,其非表邪可知。 其病不解,亦可知其病非外感,為泛論生理機能反常之病證。 如勞倦能成為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亦能成為一身疼痛;傷食能成為發熱﹝fever﹞頭痛﹝Headache﹞、腹痛、氣逆、肢冷;精神上猝受刺激,亦能成為頭痛﹝Headache﹞、發熱﹝fever﹞氣逆、肢冷等證。 此皆為生理機能起反常所致,稍稍休養即復。 醫者認為感冒而發其汗,藥不中病,故病仍不解,反傷其陽而為惡寒﹝aversion_to_cold﹞。 |
惡寒﹝aversion_to_cold﹞為心臟衰弱﹝Cardiac_failure,CF﹞,心陽虛微之徵。 心陽虛則血運之力微,而血乃痹。 本方「芍藥」即通血痹﹝Blood_impediment﹞,「附子」強壯心陽。 本方「芍藥」分量與「甘草」等,含有治四肢攣急之意,以血痹﹝Blood_impediment﹞每從四肢起也。 |
張隱庵曰:「夫發汗﹝sweating﹞所以解病也,今病不解,發汗﹝sweating﹞所以散寒,今反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裏氣本虛,而太陽之表陽復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甘草』資中焦之血氣,『熟附』補內外之陽虛。」 |
山田氏云:「病不解,不復常之謂,非謂表不解也。」 |
吉益氏曰:「『芍藥甘草附子湯』,其證不具也。 為按其章曰:『發汗﹝sweating﹞,病不解,反惡寒﹝aversion_to_cold﹞』,是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附子』主之,而『芍藥』、『甘草』則無主證也。 故此章之義,以『芍藥甘草湯』,腳攣急﹝hypertonicity_of_the_foot﹞者而隨此惡寒﹝aversion_to_cold﹞,則此證始備矣。」 |
>【本方之脈證、舌證】:以惡寒﹝aversion_to_cold﹞推測,當為脈遲或沉遲,舌質當淡。 |
>【本方之針法】: |
神闕﹝RN08,X﹞、氣海﹝RN06,X﹞、關元﹝RN04,X﹞。 |
取「神闕﹝RN08﹞」或「氣海﹝RN06﹞」、「關元﹝RN04﹞」,灸治之以增強心力,溫通血管。 |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
芍藥( |
右三味,以水 |
>【本方之主證】: |
東洞翁曰:「治『芍藥甘草湯證』而惡寒者﹝aversion_to_cold﹞。」 |
《張氏醫通》曰:「本方治瘡家,發汗﹝sweating﹞成痙。」 |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痼毒沉滯,四肢攀急,難以伸屈,或骨節疼痛﹝joint_pain﹞,寒冷痙痹者。」 |
又:「於此方加『大黃』,名曰:『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hypertonicity﹞,惡寒﹝aversion_to_cold﹞甚,腰腳攣痛,睪丸焮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發汗﹝sweating﹞後之惡寒﹝aversion_to_cold﹞,且治『芍藥甘草湯證』而屬於陰位者。 又以『附子』代『草烏頭』,善治蟲積痛。 又活用於治疝或痛風﹝gout﹞、鶴膝風﹝arthrosis_like_crane_knee﹞等,自痛風﹝gout﹞以至鶴膝等,有所謂以綿包足之冷者,皆有效。 凡下部之冷專在腰者,用『苓薑朮甘』:治之;其專在腳者,用此方治之。 又濕毒之後足大冷者亦用之,若有餘毒者,可兼用『伯州散』。 (方附篇後)」 |
湯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關節強直﹝ankytosis﹞等。」 |
連絡永康堂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Skype:YCT0934020265
地址: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 Nov 19 Thu 2015 08:00
七十三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