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六十九條:發汗﹝sweating﹞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Palpitation﹞,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本條為心下悸﹝Palpitation﹞之治法。

>【解曰】:

 發汗﹝sweating﹞過多,易使心機能衰弱與引起水飲﹝water-rheum﹞停於心下,所以其人以兩手交叉自按冒於心部,蓋因心悸﹝palpitations﹞不寧,欲得按之以冀寧靜也。

 如此病者,以「桂枝甘草湯」主治之。

 發汗﹝sweating﹞過多,血液中之水分消耗必多,於是血液濃厚,血運困難,心臟必加強其舒縮力,以鼓動血行,逐成心悸﹝palpitations﹞亢進。

 當發汗﹝sweating﹞之時,腹腔中之水氣被吸以為汗液而上,比及心臟發生衰弱,吸上之水即停於心下,該部之神經受水氣之刺檄與心悸﹝palpitations﹞之影響亦起反射衝動,遂成心下悸﹝Palpitation﹞。

 心悸﹝palpitations﹞為心之搏動加強。

 心下悸﹝Palpitation﹞則非心之動,乃心之下部動,在「巨闕﹝RN14﹞」至「下脘﹝RN10﹞」部分發生悸動,其悸動範圍有半手掌面大,可按而得,並不隨心之搏動而搏動,中醫稱之曰水氣凌胸,治以「桂枝甘草湯」。

 「桂枝」強壯心氣,且降衝逆;「甘草」緩和神經,能解急迫。

 張隱庵曰:「此因發汗﹝sweating﹞而虛其心氣也。

 發汗﹝sweating﹞過多,則過傷其心液矣。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心主之氣虛也。

 心下悸﹝Palpitation﹞欲得按者,下焦之氣乘虛上奔,故悸而欲按也。

 宜『桂枝』以保固其心神,『甘草』以和中,以防禦其上逆。」

 尤在涇曰:「心為陽臟,而汗為心之液;發汗﹝sweating﹞過多,心陽則傷。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裏虛﹝interior_deficiency﹞欲為外護也。

 悸,心動也;欲得按者,心中築築不寧,欲得按而止之也。

 是宜補助心陽為主,『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升陽化氣之良劑也。」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見促疾;舌苔當潤,舌色正常。

>【本條之針法】:

 水分﹝RN09,X﹞。

 只此一穴,炷如米粒大,灸二十至三十壯,即可使心力增加而心悸﹝palpitations﹞止,水氣化。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本方之主證】:為陽虛之心悸﹝palpitations﹞。

 湯本求真氏曰:「本方證因發汗﹝sweating﹞過多,亡失體液,變為虛證,故腹部見軟弱無力,然尚未陷於陰證,故有熱狀而無寒狀。

 且上衝急迫,心悸﹝palpitations﹞亢進頗劇,脈促疾,而心臟及心下部現悸動,腹部之大脈搏動亦甚,較『桂枝去芍藥湯證』之脈促胸滿,其上衝急迫更為高度。

 然此心悸﹝palpitations﹞亢進異於實證,以不隨血壓之升騰為常。」

 張令韶曰:「此發汗﹝sweating﹞多而傷其心氣也。

 汗為心液,汗出﹝sweating﹞過多則心悸﹝palpitations﹞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心氣,『甘草』助中土以防水逆﹝water_regurgitation﹞,不令腎氣乘心。」

 柯韻伯曰:「此補心之峻劑也。

 發汗﹝sweating﹞過多則心液虛,心氣餒,故心下悸﹝Palpitation﹞,叉手冒心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內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狀,望之而知其虛矣。

 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sweating﹞多者,不致於亡陽﹝yang_depletion﹞矣。

 『薑』之辛散,『棗』之泥滯,固非所宜,並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

 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