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科學化新註》(近代‧承淡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六十八條:發汗﹝sweating﹞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sweating﹞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本條為「風溫證﹝wind-warm_disorder﹞」發熱汗出﹝sweating﹞而喘之正治法。

>【解曰】:

 病有發汗﹝sweating﹞後,不可更用「桂枝湯」者,即「風溫證﹝wind-warm_disorder﹞」是也。

 其症汗出﹝sweating﹞而喘,外無大熱,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sweating﹞後再用「桂枝陽」者,屢見不尠。

 此則云不可更行「桂枝湯」者,非「中風證﹝wind_strike_pattern﹞」,乃「風溫證﹝wind-warm_disorder﹞」也。

 「風溫﹝wind-warm_disorder﹞」亦為「傷寒﹝typhoid﹞」之一。

 「風溫證﹝wind-warm_disorder﹞」為產熱機能異常亢進,血熱沸騰,故不能再用「桂桂」之辛溫強心壯熱也。

 汗出﹝sweating﹞為散熱機能亢進。

 喘為肺中發炎,熱鬱欲泄。

 無大熱者,以有汗出﹝sweating﹞,表層之熱隨汗排泄,按之不覺其大熱也;非無大熱,熱鬱於肺中也。

 故病之癥結,乃在於肺。

 故以「麻黃」擴張肺管,使肺中之鬱熱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發炎,「杏仁」下氣平喘,「甘草」緩肺急迫。

 本條為擬似流行性之肺炎證,中醫稱為「風溫﹝wind-warm_disorder﹞」。

 冬春天時溫燥,每多此病,尤以幼孩發生者為多。

 就過去隨侍先君,每年必遇此症,即以本方為特效劑;有痰聲者,兼用「牛黃奪命散」(方出《幼幼集成》),無不立效。

 但見面白帶青,鼻翼煽動,呼氣不溫者不治。

無汗者﹝adiaphoresis﹞,得用「麻黃」。

 此有汗出﹝sweating﹞而亦用「麻黃」者何也?

 曰:此為用藥配合之妙。

 《氣血水藥徵中》曰:「『麻黃』合『杏仁』:治疼痛而喘,合『桂枝』:治惡寒﹝aversion_to_cold﹞無汗﹝adiaphoresis﹞,合『石膏』則治汗出﹝sweating﹞」。

 蓋「麻黃」不特發汗﹝sweating﹞,主要乃在擴大支氣管,使肺中之痰熱易泄。

 本條所言之「風溫﹝wind-warm_disorder﹞」與第八條所言之「風溫﹝wind-warm_disorder﹞」不同,彼為神經系之病,此為呼吸系之病,不得互混,特提明之。

 尤在涇曰:「發汗﹝sweating﹞後,汗出﹝sweating﹞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也。

 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熱氣,發汗﹝sweating﹞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內而併於肺耳。

 故以

  『麻黃』、『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氣,散邪氣;

  『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氣,除熱氣;

  而『桂枝』不可更行矣。

 蓋肺中之邪,非『麻黃』、『杏仁』不能發,而寒鬱之熱,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抑以緩『石膏』之悍也。」

>【本方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數;舌當質紅而苔薄白。

>【本條之針法】:

 肩髎﹝SJ14,T﹞、曲池﹝LI11,T﹞、內庭﹝ST44,T﹞、合谷﹝LI04,T﹞、尺澤﹝LU05,T﹞、太淵﹝LU09,T﹞、足三里﹝ST36,T﹞。

 上四穴可以清裏熱;「尺澤﹝LU05﹞」、「太淵﹝LU09﹞」可以平氣喘﹝asthma﹞;「足三里﹝ST36﹞」可以降衝逆。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石膏(半斤,打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方之主證】: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甘草湯證』,喘急迫,自汗﹝spontaneous_sweating﹞或不汗,而咳,煩渴者﹝polydipsia﹞。」

 《方輿輗》本方條曰:「用『小青龍湯』以解表,然喘猶甚者,水熱結也,此時以『麻杏甘石』為必效之方。」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腫,咽乾﹝dry_pharynx﹞口渴,或胸痛者,兼用『南呂丸』(即滾痰丸)、『姑洗丸』(即控涎丹)。」

  又:「哮喘胸中如火,氣逆涎潮,太息呻吟,聲如拽鋸,鼻流清涕,心下鞕塞﹝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虛里』動如奔馬者,宜此方。

 待痰融聲出之後,須當『陷胸丸』、『紫圓』之類疏導之。」

  又:「肺癰﹝abscess_of_lung﹞發熱喘咳,脈浮數,咯痰膿血,渴欲飲水者,宜加『桔梗』,有時以『白散』攻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麻黃湯』裏面之藥,言以汗出﹝sweating﹞而喘為目的也。

 其熱沉淪於肉裏,而薰蒸於上肺部者,以『麻』、『石』之力解之,故此方與『越婢湯』皆云無大熱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