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清‧高世栻)

 部位:

部位者,頭、面、胸、背、脇、腹、手、足,各有所屬之部、所主之位也。

頭為三陽之首,三陽者太陽也,自印堂,至額顱,上巔頂,從腦下項,皆足太陽經脈﹝channel_vessel﹞之部,故曰頭為三陽之首也。

 兩顴屬腎,《刺熱論》云:色榮顴骨﹝cheek_bone﹞,其熱內連腎也。

 兩目為肝之竅,而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精華皆注於目,故瞳神﹝pupil﹞屬腎,黑眼屬肝,白眼屬肺,內外眦肉屬心,眼包屬脾,兩鼻為肺竅,而位居中央,又屬乎脾。

 鼻內口鼻交通之處,則為頏顙﹝nasopharynx﹞,又為蓄門,乃肝、肺相交之部也。

 口為脾竅,內外唇肉,脾所主也。

 舌為心苗,齒為骨餘,而齒齦則為牙床,又屬乎胃。

 舌之下,腮之內,為廉泉﹝RN23﹞、玉英﹝RN18﹞,乃水液之上源也。

 耳為腎竅,又心亦開竅於耳。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齒中,挾口環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眦﹝outer_canthus﹞,上抵頭角,循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此頭面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頭面以下,前有咽喉,後有頸項。

 喉居右,咽居左,喉為氣管而硬,咽為食管而軟。

咽喉之中,則為吭嗌,吭嗌之上,則為舌本,舌本居下腭之盡,而上腭之盡,則有小舌,所謂會厭﹝epiglottis﹞也。

 太陰脾脈絡舌本,少陰腎脈絡舌本,陽陰胃脈絡舌本。

 咽喉之外,則有動脈,居乎兩旁,所謂人迎之脈,乃胃足陽明之脈也。

 人迎之下,鎖骨空處,則為缺盆,肺所主也。

 又陽明經脈﹝channel_vessel﹞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陽明經脈﹝channel_vessel﹞所主也。

 缺盆之下,兩乳之上,謂之膺中。

 膺中之中,謂之上膈,即上焦﹝upper_energizer﹞也。

 《經》云:上焦﹝upper_energizer﹞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也。

 上膈而下,謂之膈中,即胸膈也。

 胸膈之間,謂之膻中。

膻中,即心包絡也。

 心包主血、主脈,橫通四布。

 包絡之下,即有胃絡,兩絡相通,而橫布於經脈﹝channel_vessel﹞之間。

胸乃心主之宮城,而包絡包乎心之外;肺為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長,而蓋乎心之上。

 心窩之下,謂之中焦﹝middle_energizer﹞。

 胃有三脘:上焦﹝upper_energizer﹞之旁,即上脘﹝RN13﹞也;中焦﹝middle_energizer﹞之旁,即中脘﹝RN12﹞也;下焦﹝lower_energizer﹞之旁,即下脘﹝RN10﹞也。

 頭面之下,後有頸項。

 項之中央,名為風府﹝DU16﹞;

項之兩旁,名為風池。

 項下高聳大椎,乃脊骨之第一椎。

 自脊骨而下,至七節之兩旁,名為鬲俞﹝BL17﹞。

 《經》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以明鬲俞﹝BL17﹞之穴,乃心氣之遊行出入。

 而太陽經脈﹝channel_vessel﹞,行身之背。

 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胸膈之下,腹也。

 胸膈下側,脇也。

 前胸後背,而脇則居胸背之間,行身之側。

 脇之上為腋,脇之下為季脇。

 太陽行身之背,而主開;陽明行身之前,而主闔;少陽行身之側,而主樞。

 舍開則不能闔,舍闔則不能開。

 舍樞則不能為開闔,是樞者乃開闔之關鍵也。

 大腹名為坤土;坤土,太陰之脾土也。

 大腹之上,下脘﹝RN10﹞之間,為中土;中土,陽明之胃土也。

 大腸名回腸,盤旋於腹之左右。

 小腸居大腸之前,臍乃小腸之總結。

 而貼臍左右,乃衝脈所出。

《經》云: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是也。

 臍之下,則為小腹。

 小腹兩旁,名為少腹。

 小腹者,少陰水臟、膀胱水腑之所屬也。

 少腹者,厥陰肝臟,胞中血海﹝blood_sea﹞之所居也。

血海﹝blood_sea﹞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blood_sea﹞之內,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

 從小腹而入前陰﹝genitals﹞,乃少陰、太陰、陽明三經之屬。

 《經》云:腎開竅于前後二陰,是前陰者﹝genitals﹞,屬少陰也。

《經》云:前陰者﹝genitals﹞,宗筋﹝all_tendons﹞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又陽明主潤宗筋﹝all_tendons﹞。

 是前陰﹝genitals﹞又屬太陰、陽明也。

 陰囊卵核,乃厥陰肝經之所屬,故《經》云:厥陰病﹝Jueyin_Disorder﹞,則舌卷囊縮﹝retracted_testicles﹞。

 舌卷,手厥陰;囊縮﹝retracted_testicles﹞,足厥陰也。

 又云:厥陰氣絕,則卵上縮而終。

 此脇腹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兩手、兩足曰四肢。

 兩手之上,則有肘、腋;兩足之上,則有、髀﹝thigh﹞。

 兩肘、兩腋、兩、兩髀﹝thigh﹞,名曰八谿從臂至手,乃手太陰肺金所出,而兼手少陰、厥陰。

 此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也。

 從足至股,乃足太陰脾經所出,而兼足少陰、厥陰。

 此足之三陰,從足走胸也。

 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channel_vessel﹞,交相通貫,行於周身。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是手三陰、三陽,而循行於手臂矣。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胸:是足三陰、三陽,而循行於足股矣。

 此手足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靈樞》十二經脈﹝channel_vessel﹞,行於周身,雖詳言之,而醫未之悉也。

 今舉其概而約言之,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middle_energizer﹞,橫出腋下,循臂內,出手大指次指,而交于手陽明之大腸。

 大腸之脈,起於手大指之次指,循臂外,入缺盆,上面,挾鼻孔,而交于足陽明胃脈。

 胃脈起於鼻頞中,至額顱,循喉嚨,下膈,挾臍,入膝臏,下足跗,出足大指,而交于足太陰之脾脈。

 脾脈起於足大指,上膝股之前,入腹,上膈,連舌本,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之心脈。

 心脈起於心中,上肺,挾咽,出腋,下循內,抵掌骨,出小指之內,而交於手太陽之小腸。

 小腸之脈,起於手小指,出手踝,循外,交肩上,入耳中,至目內眦﹝inner_canthus﹞,而交於足太陽之膀胱。

 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眦﹝inner_canthus﹞,從頭下項脊,循背膂,下腿後,至足小指外側,而交于足少陰之腎脈。

 腎脈起於足小指,循足心,上股,貫脊,上貫肝膈,入肺,挾舌本,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陰之心包。

 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循胸,出脇,入肘,循臂,過掌中,循小指之次指,而交于手少陽之三焦﹝triple_energizer﹞。

三焦﹝triple_energizer﹞脈起於手小指之次指,循手臂,出臂外,貫肘,上肩,入耳中,出耳前後,至目銳眦﹝outer_canthus﹞,而交于足少陽之膽脈。

 膽脈起於目銳眦﹝outer_canthus﹞,從耳後至肩,合缺盆,下胸中,過季脇,出膝,循足跗,出足大指,而交于足厥陰之肝脈。

 肝脈起于足大指叢毛之際,從股而上,過陰器﹝genitals﹞,抵小腹,上入胸中,而交于手太陰之肺脈。

 是為十二經脈﹝channel_vessel﹞之一周,乃頭面胸背手足,各有所屬,而為周身之部位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