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秘結: |
大便秘結,雜症門有實秘、虛秘、風秘、冷秘、熱秘、氣秘、血枯之分;外感門,症分表未解、半表半裏、表已解、表邪傳裏,治分應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等法。 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脈浮身熱,脈細不數,脈伏不出,面赤煩躁,胸前食滯,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 身無大熱,手足多汗,便硬腹脹,身無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下,口燥咽乾,渴而消水,大便久結,常脹滿,舌苔黃焦,腹中作痛,應急下,皆用大承氣湯。 然仲景下法,既詳此條之中,複詳於自汗門內,良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徹,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參玩,庶不差誤。 若大便不通,臍腹脹痛,表症在而裏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湯,雙解表裏。 如熱輕結少,津液乾涸,便閉不通,腹脹未滿,不轉臭氣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氣湯。 若大便不通,腹不脹滿,未欲大便,即大便閉結,俟之有熱無結,不轉矢氣者,宜俟之。 津液不足,大便乾結,血枯熱微者,宜生津養血,外用蜜導。 上部胸胃無熱,不耐承氣苦寒,下部大腸熱結,下用膽汁外導。 是以大便閉結,惟以表邪之解與未解,裏熱之結與不結,汗之多與不多,身表之熱與不熱,下症之急與不急,屎之硬與不硬,津液之乾與不乾,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數與不數,以別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導之之法也。 |
傷寒脈陽微而汗少,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 |
太過,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 |
此條言:汗出太多,則陽液竭絕於裏,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陽火虛寒也。 |
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 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乾燥,內實,大便難,此名陽明裏症也。 |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
此申明上章吐下後,雖有陽明可下之症,但津液耗盡,止與小承氣湯和之。 |
病患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以法救之。 |
此申明不大便,無所脹苦,非下症也。 詳注:口渴。 |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 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
此重申:多汗亡津液,大便硬不可下,宜俟之。 仲景常以小便利不利,以定屎之硬不硬。 今又以小便減少,以定水液還入大腸,而必大便之自行。 |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
此承上文:重亡津液,即大便硬,有下症者,止宜用外導。 |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矣! 手足漐漐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漐﹝執水﹞:音,折。小雨不輟也。形容微汗,皮膚潮潤。】 |
陽明脈洪大,今反遲,非浮緊之表脈。 大凡汗出不惡寒者,無身重,今雖身重,短氣而喘,因有潮熱,則可攻裏矣! 然必手足縶縶汗出,則大便已硬,宜用大承氣。 若汗多而見發熱惡寒,其熱不潮,未可下也。 若腹大滿不通,只可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大便也。 |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而不解腹滿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
以上諸條:關防未可下外導等法。 此二條又恐應下失下,故曰腹滿痛,煩躁發作有時,不大便,即是有燥屎,急宜下者。 |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 若不轉矢氣,此但初硬而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
上二條申明:大下的訣,以下又關防若未見燥糞,尚宜探討。 例如:陽明病,見潮熱裏證,又見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 若不硬者,切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當以小承氣湯。 若湯入腹,有臭氣下矢,此有燥屎可攻。 若不矢臭氣,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 欲飲水者,與水則胃寒而噦。 其後雖發熱煩躁,即大便硬,然結糞必少,止可以小承氣湯和之。 若不轉矢氣,慎不可攻。 |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
上半節:以脈弱無太陽、少陽表症,而有煩躁心下硬應下之症,故即能食,亦宜以小承氣湯微和之。 下半節:以小便少別糞未必硬,即不能食,未可攻,須待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 |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因與小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複一升。 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 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裏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
此條言:服承氣湯,不轉臭氣,又不大便,不可再服。 詳注:潮熱,宜互看。 |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
多汗則津液大泄,胃中必乾,大便必硬,上熱不得下泄,故譫語。 然用小承氣湯,清胃熱,止譫語,不求必下結糞,故譫語止,勿再服。 |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
此重申:誤汗亡津液,大便必難,久則譫語。 如脈沉喘滿,乃裏熱之喘,誤認表邪,反發其汗,大便必難,裏熱不得下泄,久則譫語。 |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如見鬼狀。 |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則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止後服。 |
首段總言:吐下不解,不大便,日晡發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之病。 第二段:分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若脈澀者則死。 後段言:症之微者,但發熱譫語,可以大承氣湯。 大便一利,不可再服。 |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
此章千古誤注。 曰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 譫語潮熱,乃裏熱無疑。 陽明胃熱,本能食。 今反不能食,乃是腸胃有燥屎,內無容物之地,當用大承氣湯。 若能食者,胃雖熱,尚有容物之地,但硬大便未必有燥屎,不可用大承氣湯。 前賢見大承氣湯,在末句,皆注曰同用此方,豈理也哉。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 |
目睛不和,表症也。 今六七日傳裏日期,無表裏症,大便難,身微熱,非陽明表邪,乃是陽明裏症實熱,故急下之。 按:仲景用急下有六條,陽明經三條,皆救津液。 一日汗多,津越於外;一曰潮熱,便結津竭於內;一曰目睛不和,津竭於上。 少陰經三條,皆救腎水。 |
一曰真水自竭;一曰木燥水枯;一曰土燥水幹。 夫人以津液養生,停聚則病,泥結則危,乾竭則死。 邪在太陽,則結聚肌肉,而毛竅不通,故用發表,以散結聚。 邪在少陽,則結聚半表半裏,而胸脅滿嘔,故用和解,以開結聚。 邪在陽明之裏,則結聚腸胃,而大便不通,故用下法,以通結聚。 |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濈濈然汗而解矣! →【濈﹝氵戢﹞:音ㄐㄧˊ。ex:濈然:汗出的樣子。】 |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少陽半表半裏,和解發汗之症,故宜小柴胡湯。 此申明和解,可以通津液發汗也。 |
太陽、陽明者,脾約也。 正陽陽明者,胃實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是也。 |
言太陽、陽明者,太陽表邪,後歸陽明之裏,陽明裏熱,又內傳太陰,約束大便堅結,故曰脾約也。 正陽陽明者,陽明熱邪,不傳太陰而傳大腸燥熱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後,傳陽明腸胃,煩燥而大便難也。 此章分別三陽傳裏,大便結硬也。 |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
此承明上條:陽明之熱,內傳太陰而為燥熱脾約者,當用脾約丸。 若少陰複傳陽明,大便硬,脈大沉數者,仍用承氣湯,不比《太陰篇》濕熱系在太陰而下穢腐之條。 |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
上條言:太陰熱邪,外傳陽明。 此條言:少陰熱邪,外傳陽明,有便腹脹急下之症,宜用大承氣湯。 |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
上章言:腹脹滿不大便,宜急下; 此章言下利譫語,無腹脹不大便,即有燥屎亦止,宜小承氣湯。 |
二陽並病,太陽病罷,但發汗潮熱,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
太陽症罷,則表症全無。 但發潮熱,手足多汗,大便難,譫語者,此陽明應下之症。 |
小承氣湯: |
枳殼、厚樸、大黃。 |
此方下劑之輕者。 表有邪,加柴胡、葛根;中氣虛,加人參、廣皮、甘草;小便不利,加木通。 |
大承氣湯: |
枳殼、厚樸、大黃、芒硝。 |
痞滿腹脹,應急下症,則用此方。 |
大柴胡湯:見寒熱。 |
下症雖見,尚帶少陽表症者,則以此方雙解表裏。 |
麻仁丸: |
麻仁、白芍藥、枳實、大黃、杏仁、厚樸。 |
熱結陽明氣分者,則用承氣湯。 熱結太陰血分者,則此方。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