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 |
太陽熱結,小便不利,仲景用五苓散,家秘用羌獨木通湯。 陽明熱結,小便不利,仲景用豬苓湯、木通湯、六一散。 另有: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用通苓散、羌活勝濕湯。 有腸胃熱結,大便閉澀,小便不利,用八正散。 有心熱遺於小腸而不利者,導赤各半湯。 有上焦肺熱而不利者,清肺飲。 有水飲停結而不利者,用平胃四苓散合二陳湯。 有誤汗太過,津液外亡而不利者,用生脈益氣湯。 有誤下太過,中氣損傷,津液內耗而不利者,用生脈建中湯。 若論運氣便閉,《內經》有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癃閉,此言燥熱加臨也,宜用白虎湯、清燥湯。 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地氣肅,天氣明,其病淋,此言君火行令也,宜用瀉心湯、導赤各半湯。 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小腹腫,不得小便,此言土敗浸淫也,宜用平胃五苓散。 又云:水不及曰涸流,其病癃閉,此言火炎燥土,金不生水也,宜用清肺飲、涼膈散。 又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溏泄,土受木克,不能分利小便,水穀偏滲大腸,先用羌防勝濕湯散風祛濕,隨用五苓散、豬苓湯分利陰陽。 另有:食滯中焦,小便赤澀黃濁,此即中氣不清,溲便變色,宜用辛溫化滯保和散,加砂仁、豆蔻,合蒼術平胃散。 若妄用寒涼,則食滯凝結。 另有:三陰裏寒,而小便不通,此是陰症寒閉也。 真陽不足者,金匱腎氣丸;中氣虛寒,氣化不及州都者,補中氣湯。 外有水腫而小便不利,呃逆而小便不利,女科胎前而不利,跌撲傷損而不利,另具本門雜症中。 |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
發汗後,又大汗出,則表邪已解,胃中乾欲飲水,故以水治其乾渴,可以令愈。 若脈尚見浮,則表邪未散,又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此太陽熱結膀胱。 |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
此辨小腹硬是水是血。 同一身黃,脈沉結,小腹硬,而以小便利為蓄血,以小便不利為溺結。 |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必自愈。 |
此言汗下太過,津液外亡下竭,勿用劫利膀胱,則病必自愈。 |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
小便不利,裏熱者多,然尚見少陽太陽表證,故立散表法門。 |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黃,茵陳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 |
此條:詳注發黃。 言表汗未透,熱瘀於內,故發黃。 而小便不利,腹微滿,用茵陳湯去濕熱則黃退便利,腹滿亦減。 |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糞也,宜大承氣湯。 |
此症有結糞微熱,加以小便不利,故下大便,則小便利。 詳注:不得臥。 |
五苓散: |
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 |
陽明小便不利,用豬苓湯。 太陽之邪熱,內結膀胱,而小便不利,用此方。 但白術凝滯,桂枝辛熱,必得裏無鬱熱者,可用。 |
羌活木通湯:見發熱。 |
桂枝五苓散,外解太陽表邪,內利膀胱小便,但南方熱令不用,家秘化立。 羌活解太陽之表,木通利膀胱之裏。 |
豬苓湯: |
豬苓、白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木通。 |
陽明熱結,小便不利,不用五苓而用此方,家秘以黃芩易阿膠最效。 |
六一木通湯:即木通湯調下六一散。 |
前條以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 此條:又以滑石、木通,分利陽明。 |
通苓湯: |
木通、豬苓、茯苓、車前子、淡竹葉、生薑、麥門冬。 |
此方通利小便,家秘加川連,清心胃之熱;加桔梗、黃芩、石膏清肺胃之熱;加生地、黃柏、知母,清腎火以滋真陰;氣化不及,加人參以助肺氣。 |
羌活勝濕湯: |
羌活、防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
此方散表勝濕,兼用澤瀉、黃柏清利下焦,極得表裏分消之妙。 |
八正散: |
車前子、瞿麥、蓄、滑石、山梔、甘草稍、木通、大黃。 |
前後熱結,二便不利者,用此方。 家秘:加通草、枳殼,其力更專。 |
導赤各半湯:見發熱。 |
導赤散,治血熱小便不利者。 今合瀉心湯則氣血兼清,且木通、川連同用,引心火下通小便;生地、川連同用,涼心血而心火自清。 人但知川連涼心火,而不知心主血,同生地其功乃全。 |
清肺飲: |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花粉、玄參、薄荷、甘草。 |
利小便莫如清肺,此方不用利小便藥,然深得利小便法。 |
平胃四苓湯:即平胃散合四苓散。 |
利小便忌燥藥,今因中焦水飲痞塞混濁,故用辛散,亦利水一法也。 |
生脈補中湯:即生脈散合補中益氣湯。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方以生脈潤津液,補中助氣化。 家秘:加車前子,其效更速。 |
生脈建中湯: |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白芍藥、桂枝、甘草。 |
上方:以生脈散與補中湯同用,此方又與建中湯同用,一以益氣,一以滋血,開二大法門。 |
白虎湯:見口渴。 |
陽明燥熱,則肺受火制。 此方清上焦燥火,則小便自利。 |
清燥湯: |
桑葉、石膏、生薑、人參、阿膠、杏仁、麻仁、麥冬、枇杷葉。 |
此方詳注喘逆門。 石膏與杏仁同用,清肺火,佐以阿膠、麥門冬潤肺燥;火傷氣旺;益以人參、甘草;肺燥大腸亦燥,佐以麻仁,則下焦火泄,小便自利。 |
金匱腎氣丸: |
生地、牡丹皮、澤瀉、豬茯苓、山茱萸、山藥、車前子、附子、肉桂。 |
手少陰心主火旺而小便不利,用導赤各半湯; 足少陰腎經火旺而小便不利,用知柏六味丸; 足少陰腎經火衰,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以補水中之火。 一方治熱極小便不利;一方治水虛小便不利;一方治火虛小便不利。 外感小便不利,不應列入火衰方法,此因外感互發內傷也。 |
大陷胸湯:見結胸。 |
陷胸湯丸,原非利小便方法。 今因結胸症,見小便不利,治結胸,即是利小便。 |
茵陳蒿湯:見發黃。 |
先小便不利而身黃,利小便則黃退。 身黃而小便不利,清濕熱,則身黃退,而小便自利。 |
柴胡桂枝乾薑湯:見寒熱。 |
因表邪而小便不利,先散表邪。 今以少陽症兼見太陽,故用此方。 |
真武湯:見腹痛。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