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東漢‧華佗)

 卷上:

 論腳弱狀候不同 第四十二:

人之病腳氣﹝Beriberi﹞,與氣腳之為異,何也?

 謂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而注入於腳,則名氣腳也。

 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漸傳於內,則名腳氣也﹝Beriberi﹞。

 然內外皆以邪奪正,故使人病形頗相類例。

 其於治療,亦有上下先後也,故分別其目。

 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則無理致其瘳也。

 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入肢節,或注於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joint_running﹞,偏枯﹝hemilateral_withering﹞,癰腫之證。

 但入於腳膝,則謂之氣腳也。

 若從外而入於足,從足而入臟者,乃謂之腳氣也﹝Beriberi﹞。

 氣腳者,先治內而次治外;腳氣者﹝Beriberi﹞,先治外而次治內。

 實者利之,虛者益之。

 又,人之病腳氣﹝Beriberi﹞多者,何也?

 謂人之心肺二經,起於手。

 脾、腎、肝三經,起於足。

 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

 人身之苦者,手足耳。

 而足則最重艱苦,故風、寒、暑、濕之氣,多中於足,以此腳氣之病﹝Beriberi﹞多也。

 然而得之病者,從漸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曉,醫家不為腳氣﹝Beriberi﹞,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

 本從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於四肢、頭項、腹背也。

 而疾未甚,終不能知覺也。

 特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heat_stroke_and_sunstroke﹞,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肓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多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陳,仁者見之,豈不傷哉!

 今述始末,略示後學,請深消息。

至如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才罷而沖軒,久立於低濕,久佇于水涯,冒雨而行,瀆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禁忌,因成疾矣!

 其於不正之氣,中於上則害于頭目,害于中則蠱于心腹,形于下則災於腰腳,及於旁則妨於肢節,千狀萬證,皆屬於氣腳,但起於腳膝,乃謂腳氣也﹝Beriberi﹞。

 形候脈證,亦在詳明。

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滑而微者,起於虛;牢而堅者,起於實。

 在於上則由於上,在於下則由於下,在於中則生於中。

 結而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風者汗之而愈,濕者溫之而愈,熱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者流之,憂者寬之,怒者悅之,悲者和之,能通此者,乃謂之良醫。

 又,腳氣之病﹝Beriberi﹞,傳於心腎,則十死不治。

 入心則恍惚﹝abstraction﹞忘謬,嘔吐﹝vomiting﹞食不入,眠不安寧,口眼不定,左手寸口脈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

 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詳審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