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藏經》(東漢‧華佗) |
卷上: |
論癰疽瘡腫 第四十一: |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六腑﹝Six_Fu_Organs﹞,畜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 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 發於喉舌者,心之毒也; 發于皮毛﹝skin_and_hair﹞者, 發於肌肉者,脾之毒也; 發於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 發于下者,陰中之毒也; 發于上者,陽中之毒也; 發於外者,六腑﹝Six_Fu_Organs﹞之毒也; 發於內者,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之毒也。 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 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于六腑﹝Six_Fu_Organs﹞則易治,感於五臟﹝the_five_Zang_organs﹞則難瘳也。 |
又, 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 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 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 成蠱則多癢而少痛,或先癢後痛。 成漏則多痛而少癢,或不痛或不癢。 內虛外實者,多癢而少痛。 外虛內實者,多痛而少癢。 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 或吐逆無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 種候萬(一一作多),端要憑詳,治療之法,列在後篇。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