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與護理原則: |
1、脾虛不適合用下法。 |
2、汗法又稱為解表法。 |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
4、邪實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適用於:單純祛邪。 |
5、外感病中的往來熱之少陽證適用於和法。 |
6、適用於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證的治法是:汗法。 |
7、通因通用屬於反治法。 |
8、外感熱病,表邪已解而裏熱熾盛者用於清法。 |
9、未病先防的準確准義是:在發病前做好預防,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
10、同病異治法不屬於調整陰陽的範圍。 |
11、誤食毒物病人適用于吐法。 |
12、運用具有補益作用的方藥扶助正氣、消除虛弱證候的一種治法是:補法。 |
13、和法不屬於祛邪。 |
14、扶正的正確含義不包括:祛除邪氣,使邪去正安。 |
15、臨床運用標本治則時須遵循的原則不包括補益法。 |
16、和法不適應於邪已入裏而陰陽熱盛者。 |
17、虛證出現虛象的治法是:補法。 |
18、真熱假寒證的治療藥物是:寒性藥。 |
19、因病不屬於三因制宜。 |
20、潤下不屬於清熱法治療作用。 |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時、因人。 |
22、損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 |
23、哪些證適合用溫法:中診斷虛寒;陽衰陰盛;寒凝經脈;亡陽欲脫。 |
24、屬於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25、屬於逆治法的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
26、運用標本治則應遵循的原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同治。 |
27、清熱法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熱養陰;清臟腑熱。 |
28、治護原則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相因制宜。 |
29、未病先防必須從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體正氣;防止病邪侵害。 |
30、吐法主要適用於:誤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氣道。 |
31、正治:是指在疾病臨床表現的性質和其本質相一致時,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則,又稱「逆治法」。 |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藥物治療假寒症狀的病證。 |
33、汗法:又稱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汗的方藥開泄腠理,驅邪外出,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大法。 |
34、扶正:即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
35、下法:又稱瀉下法,是運用具有瀉下作用的方藥,通過瀉下通便,以攻逐實邪,排除積滯而治療裏實證的一種治療大法。 |
36、中醫的基本治療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醫的基本治療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 |
37、中醫的防治原則是什麼? 中醫的防治原則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調整陰陽與氣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
38、怎樣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須通過增強人體正氣和防止病邪侵害兩方面人手。 |
39、試述正治和反治的區別和聯繫。 正治,是當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其本質相一致時,採取逆其病勢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又稱「逆治法」。 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反治,是當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其本質不一致,表現出一些假像時,採用順從其假像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又稱「從治法」。 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化,實質仍是針對疾病本質進行治療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屬於「治病求本」的範疇。 |
40、案例分析題。病人甲,男,35歲。病人于2年前開始間斷出現左腹疼痛,以左下腹為主。近1月來腹痛綿綿,腸鳴活躍,便溏有黏液,無膿血便,飲冷受涼後明顯,無泛酸,無嘔吐,神疲乏力,納差,喜熱飲,寐欠安。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病人乙,男,32歲。病人于1年前因急性闌尾炎進行手術治療,近1年來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間為甚,痛處固定。以右下腹為主。曾服多種止痛藥無效。痛苦面容,腹部輕壓痛,腸鳴音稍弱。查: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澀。兩位病人的中醫診斷均為:腹痛。請問在護理上述兩位病人時,措施相同嗎?為什麼?並簡述護理要點。不同。因為兩位病人的證型不同。 病人甲為中臟虛寒證,而病人乙為氣滯血瘀證。 病人甲護理要點為: (1)病室溫度應偏高,避免風寒。 (2)飲食宜溫熱、易消化、營養豐富,應少量多餐。多食溫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雞蛋、龍眼肉、大棗等。忌生冷、寒涼及肥膩之品。 (3)中藥湯劑宜溫熱服,藥後宜進熱粥或熱飲,以助藥力。 (4)遵醫囑艾灸中脘、足三裏、神闕等穴。 病人乙的護理要點為: (1)注意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及有無出血等。若出現急腹症的臨床表現,應立即聯繫醫生,積極救護。並隨時注意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的變化,做好詳細的記錄。 (2)疼痛嚴重時應臥床休息,予以腹部熱敷,以疏通氣血,減輕疼痛。 (3)遵醫囑針刺陽陵泉、足三裏、中脘、內關等穴,以瀉法為主。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