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大法

 養生大法,自古至今,研究並運用的人就更加多了。如藥王孫思邈不僅精通藥理,對養生也頗有心得。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那麼,他是如何養生的呢?歸

 納起來共有十三法:

第一法:發常梳

 就是頭髮要經常梳,不是說要求用梳子,而是把手搓熱了,在頭上用手指往後梳。以感到頭腦發熱為度。其實質是按摩頭部經穴,但由於頭屬陽,故此法宜早上起床後用,兼有提神醒腦作用,所以晚間不宜。

第二法:目常運

 就是眼球運動。按孫思邈的記載,把眼睛先閉上,閉上一段時間以後,然後再睜開,要盡可能睜大,睜大以後,眼睛向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看,就是轉眼球。

第三法: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須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輕輕鬆松慢慢做36下。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法: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圍繞上下顎轉動然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儘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疇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第五法:耳常鼓

 用雙手把耳朵鼓壓住,然後突然鬆開,應該有蔔一聲,這就是耳常鼓。另外,就是雙手掩耳,甚至把耳背一塊兒窩過來,用食指在下邊,中指在上邊,在後邊叩打風池穴,會咚咚做響,這也是耳常鼓。

第六法:面常洗

 面常洗不是說叫我們一天到晚的多次的洗臉,他這個面常洗,指的是用手搓整個面部,像洗臉一樣。就是面常洗,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第七法: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反方面重覆,反復幾次。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第八法: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第九法:腹常揉

 搓手直至搓熱,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多做幾次。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第十法:肛常提

 兩腿分立與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力提起肛門(最好也用意念幫助一下)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松,一般做10餘次即可。

第十一法: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反復數次。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第十二法:步常散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有個說法「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有點誇張,不過,散步確實是有益的運動。

第十三法:腳常搓

 就是腳心要經常的用手搓,用左手搓右腳,用右手搓左腳。重點是足心這個部位,因為足心這一個位置有一個湧泉穴,長期揉搓這一個穴位,它能夠達到補腎的這個作用。

 懂得經絡的人相信都知道這些方法的養生機理,在這裏我們就不再說明了。

 此外,吳清忠先生在他的《人體使用手冊》一書中也介紹了不少實用而有效的方法,如敲膽經和按心摩包經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著重論述的。在這裏,我們只介紹一種最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肛法。此法又叫回春術,足見其功效非凡。相傳這種方法是十全老人長命皇帝乾隆的最得意的養生大法。其操作技巧前面已作介紹,繼續下來我將會談談其作用機理以及自己的心得。

 為什麼提肛是很好的養護方法呢?因為肛門附近有三條經脈:督脈、任脈和沖脈。這三條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經脈都起於會陰,它們分別主管著氣、血和性。督脈主管人的一身之氣,任脈主管人的一身之血,沖脈主管人的一身之性。而氣、血、性是人活在這個世上的最關鍵的東西,是人的根。這三條經脈決定著人的生老病死。因此,也可以說,人就活在這三條經脈和會陰上。既然這三條經脈如此重要,掌握著人的根本,所以通過提肛術,就可以達到養生目的,並且養的是根,是本。

 

 上天在養育人類的時候,也相當注重把人的根保護得很好。舉個例子,人在打架時常會有個下意識的動作,就是護臉和護頭,人活在世上就好這面子,不能讓臉和頭受傷害,所以會去護臉、護頭,但很少去護褲襠這部位的。因為上天知道人性虛榮的弱點,就在生人之前把襠部這個關鍵部位用兩條結實無比的腿給保護起來了,所以人不用再去護襠了,上天幫你護了。這個「上天」就是道,其實是這個道促使人類這樣進化的。

 

 百會穴和會陰穴是人體的一條中軸線,無論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都要保持這根中軸線的中立,倘若它偏失一方的話,就屬於陰陽偏失。但是,提肛的真正位置並不是前後陰的中線,而是從前後陰的中間往上走,然後在人的體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關元穴(關元穴就是關住元氣,不讓元氣往外泄的一個穴道);另外,旁邊還有一個穴位叫氣海(氣海是先後天元氣彙聚的地方)。從橫切面看來,關元穴在裏邊,氣海穴在外,真正的會陰穴就是關元穴、氣海穴和人體中線交點的地方,實際上在少腹當中。

 

 所以,在提肛時以基本上感覺提到這個部位為宜,但寧可小點力氣差點效果,也不要用力過度以致物極必反。由於提肛這個簡易操作也比較隱秘,所以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比如我們平時做車或開會的時候坐在那裏會比較怪悶,但這時要做按摩心包經之類不太合適,你就可以做提肛術,別人也看不出來,還鍛煉了身體。但有一點要注意,如果數日不行便而肛門閉塞的話,這個時候就不要做了,因為這個動作雖然一方面為改善內在微循環加強經絡功能幫助穴位將體內廢物排出體外,但另一方面也為人體根本吐陳納新所用,如果在肛門閉塞時運用此法,則利害並雜,弄不好會適得其反。還是等行便之後再練,只需提肛半載,人體康復,則便秘痔瘡之類自然消失。同樣的道理,女子經期間也禁忌此法,但孕婦初期無妨,後期恐防動胎故需注意。另外,飯後一小時內也不宜提肛,因為這個時候身體正在集中氣血去幫助消化,這個時候練習會分散這些氣血從而有傷於脾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