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 |
1、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不致溢於脈外,是由脾臟所主。 |
2、各臟腑中,膽是奇恒之腑。 |
3、各臟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
4、心在液為汗。 |
5、肺在液為涕。 |
6、脾在液為涎。 |
7、藏血為肝所主。 |
8、脾的生理特點之一是:喜燥惡濕。 |
9、元氣運行的通道是三焦。 |
10、與發育、生殖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腎。 |
11、與肺主一身之氣密切相關的氣是宗氣。 |
12、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機制為:脾主運化水穀精微。 |
13、調節呼吸的臟腑為:肺腎。 |
14、肺在體為皮毛。 |
15、具有通調水道功能的臟腑是:肺。 |
16、腦為髓海。 |
17、血之餘為髮。 |
18、骨之餘為齒。 |
19、脾臟其華在唇。 |
20、血液的運行與腎臟關係不密切。 |
21、人體水液代謝與膽臟腑無關。 |
22、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于心之陽氣。 |
23、具有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作用的臟腑是:三焦。 |
24、為全身陽氣之本的是腎陽。 |
25、腎臟「開竅於耳」。 |
26、能主二便有臟腑是腎。 |
27、既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的是膽。 |
28、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主要指的是胃。 |
29、小兒囟門遲閉、骨軟無力,主要與腎臟有關。 |
30、與氣的生成關係最密切的臟是:肺、脾、腎。 |
31、「氣不足便是寒」是氣的溫煦作用失常。 |
32、與宗氣運行最密切的臟是心、肺、脾、肝。 |
33、對津液輸布起主宰作用的臟是腎。 |
34、營衛之氣的共同點為來源相同。 |
35、「見痰休治痰而治氣」的理論基本是氣能行津。 |
3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為滋潤和濡養作用。 |
37、與氣能攝血最相關的臟是脾。 |
38、與氣虛關係最密切的兩臟是肺與脾。 |
39、「奪血者無汗」的生理基礎是津血同源。 |
40、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運行所必需的條件。 |
41、營氣通過何途徑循行於全身十四經脈。 |
42、氣的出入運動不及而結聚於內稱為氣結。 |
43、嘔吐物不屬於津液正常排泄途徑。 |
44、肺臟與津液的生成關係不密切。 |
45、汗液、唾液、腸液均屬於津液範疇。 |
46、水濕不屬於津範疇。 |
47、與人體水液代謝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腎。 |
48、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血。 |
49、與血液運行沒有直接關係的臟腑是腎。 |
50、推動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是心氣。 |
51、與氣的生成關係不密切的臟是心。 |
52、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或出現早衰現象,是氣的推動作用功能失常。 |
53、「氣有餘便是火」是氣的哪一項功能失常。 |
54、水穀精氣與清氣相結合關係到宗氣的生成。 |
55、與肺主一身之氣密切相關的氣是宗氣。 |
56、營氣的生理功能為:構成血液。 |
57、具有司腠理開合等功能的氣是衛氣。 |
58、元氣依賴於腎精物質而化生。 |
59、宗氣的生成與肺、脾臟有關。 |
60、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
61、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及臟腑功能活動的是:元氣。 |
62、具有推動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氣是指:宗氣。 |
63、能使血不溢出脈外而在脈中流動的功能是氣的固攝作用。 |
64、易患外感生疾病,是氣的防禦功能減弱所致。 |
65、與水液代謝關係最密切的臟腑為:脾、腎、肺。 |
66、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為:氣、血、精、津液、髓。 |
67、肝主疏池的生理作用是:調暢氣機、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 |
68、屬於五志範圍:喜、怒、恐、憂。 |
69、大腸的傳導功能,主要與臟腑的哪種功能有關:胃之通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封藏。 |
70、六腑主傳化物,主要對食物起何種作用:消化、吸收、輸送、排泄。 |
71、五臟主要儲藏:氣血、津液、精氣。 |
72、血液運行的最基本前提條件是:血液充盈、脈道滑利、心陽氣充沛。 |
73、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主脈、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 |
74、肺主人一身之氣主要體現在:參與氣的生成;調節全身氣機。 |
75、肺主行不,是通過何種功能來實現的:肺氣宣發、肺主肅降。 |
76、肺主宣發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呼出濁氣、輸布津液精微、宣發衛氣。 |
77、肺主肅降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在:吸入清氣、輸布津液精微、清肅潔淨呼吸道。 |
78、肺氣失于宣發,可出現的症狀有:呼吸不利、咳嗽、胸悶、鼻塞。 |
79、肺氣失於肅降可出現的症狀有:呼吸短促、喘促、咳痰。 |
80、關於心的正確敍述是:開挖於舌;在液為汗;心藏神;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
81、與尿液排泄障礙有關的臟腑有:腎、膀胱。 |
82、心與脾的生理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血液生成。 |
83、腎的氣化功能失常可見:尿少、水腫、尿頻、小便失禁。 |
84、膀胱的儲尿和排尿功能全賴:腎的固攝、腎的氣化。 |
85、脾主運化水穀是指脾對水穀的吸收水穀精微、轉輸精微、化生氣血。 |
86、脾主運化水液,主要是指脾對不液的:吸收、布散、轉輸、調節。 |
87、肝主疏泄在消化方面的具體表現是:協調脾之運化、協調胃之受納、分泌膽汁。 |
88、血液對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作用是:營養、滋潤。 |
89、肝腎之間生理上的關係又稱為: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
90、哪項不是心的功能所主:神志活動、血液運行、舌的味覺、面部色澤。 |
91、哪項是肺的功能所主:呼吸運動、宗氣的生成、皮毛的潤澤、鼻的嗅覺。 |
92、臟腑互為表裏,正確的是:腎與膀胱、肝與膽。 |
93、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脈、主神志。 |
94、宗氣來源於:肺吸入清氣;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 |
95、脾主升清的功能包括:上升和輸布精微物質;維持內臟位置恒定。 |
96、通過肺主肅除的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的有:清氣、津液、水穀精微。 |
97、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呼吸運動、水液代謝。 |
98、肺腎關係又稱之為:金水相生、肺腎相生。 |
99、肺腎之間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 |
100、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肺與腎之間存在著標與本的關係,其肺為標、腎為本。 |
101、肝與脾的關係是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消化、血液循行。 |
102、肝與腎的藏泄互用關係主要表現在:月經生理、男子排精功能。 |
103、肝疏泄功能失常,在情緒方面可表現為:心情抑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 |
104、肺與脾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謝失常。 |
105、在重理狀態下,心與腎之間的動態平衡也稱為: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
106、心與肝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主要表現為:心肝血虛、心肝火旺。 |
107、六腑總的生理特點是:通、降。 |
108、飲食的消化吸收過程與哪些臟腑關係不密切:心、腎。 |
109、脾胃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納運失調、升降反常、燥濕不濟。 |
110、膽的重理功能有:儲存膽汁、排泄膽汁、主決斷。 |
111、有關五臟外華,錯誤的是:肺在華之皮、肝之華在筋。 |
112、胃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納、腐熟水穀。 |
113、骨的心理功能有:儲藏骨髓、支持形體、主管運動。 |
114、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可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顫。 |
115、大腸的生理功能有:傳化糟粕;排泄糟粕。 |
116、小腸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
117、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儲存尿液、排泄尿液。 |
118、髓的心理功能有:充養腦髓、滋養骨骼、化生血液。 |
119、奇恒之腑包括:腦、脈、膽。 |
120、下面關於奇恒之腑的說法,錯誤的是:均無表裏配合和五行配屬關係;內藏糟粕。 |
121、三焦的生理功能為:通行元氣、疏通水道、運行水穀。 |
122、參與知液形成的臟主要有:心、肺、脾、腎。 |
123、臨床治療大出血時,往往大用補氣之品,其道理是:氣能攝血、氣能生血。 |
124、構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津液、營氣。 |
125、營氣分佈全身,主要通過的途徑為:十二正經、任督二脈。 |
126、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依賴於氣的固攝作用、推動作用。 |
127、氣的含義是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構成體的最基本物質。 |
128、氣的生成來源有:自然界之清氣、水穀之氣、先天之精氣。 |
129、與氣的生成密切相關的臟腑是:腎、脾、肺。 |
130、氣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促進津液的生成;推動水液代謝;促進血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激發臟腑的功能活動。 |
131、氣的固攝作用體現在:固攝汗液;固攝血液;固攝尿液;固攝精液;固攝唾液。 |
132、氣的分類依據是:分佈部位、功能特點、組成成分。 |
133、宗氣的盛衰關係到:津液的布散、血液的運行、呼吸的強弱。 |
134、參與血液運行的臟腑組織有:心、脾、肺、脈、肝。 |
135、與血液的生成關係密切的臟腑是:肝、腎、脾、胃。 |
136、各項屬於津液功能的為:排泄代謝產物;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化生血液;滋潤和濡養作用。 |
137、津液的輸布主要由何臟腑來完成:三焦、肝、脾、腎、肺。 |
138、參與津液生成的臟腑是:大腸、小腸、胃、脾。 |
139、生成血液的物質主要有:營氣、津液、精。 |
140、津液包括:唾液、腸液、胃液、淚液。 |
141、臟象:臟象又作藏象。藏指隱於體內的臟腑。 象其義有二, 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 一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徵象。 因此可將其概念定為:是人體內在臟腑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 |
142、臟腑:臟腑是人體人臟的總稱,包括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
143、「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恒之腑」。 「奇者異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腑,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精氣,又類於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奇恒之腑」。 |
144、精:精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狹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而儲藏于腎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質,又稱生殖之精。 |
145、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腎本臟之精,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 |
146、後天之精:後天之精又稱五臟六腑之精。來源於水穀精微,由脾胃生化並灌溉五臟六腑,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
147、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精與血都化源於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故稱精血同源。 |
148、元氣:元氣指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根源於腎,是機體活動的原動力。 |
149、衛氣:具有保衛機體作用的氣。其行於脈外,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 |
150、宗氣:由水穀精氣與自然界之清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稱為宗氣。 |
151、臟腑之氣:臟腑之氣是構成臟腑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
152、津血同源:津液與血液同源于水穀精微,而且相互化生,故稱津血同源。 |
153、血為氣之母:說明血對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血能養氣和載氣。 |
154、氣為血之帥:說明氣對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氣能生血、行血及攝血。 |
155、津液:津液是指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
156、氣化: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各種變化的過程。 |
157、氣: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
158、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化之源指脾胃,因脾胃產生水穀精微,進而化生氣血,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 |
159、簡述心的生理功能。 ①心主血脈,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 ②心主神志,又稱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
160、簡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 ①肺主氣,既主呼吸之氣,亦主一身之氣; ②肺朝百脈,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 ③肺主行水,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作用; ④肺主治節,輔助心臟治理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臟腑生理功能; ⑤肺主宣肅,指肺氣的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肅、下降的功能,為肺氣機升降出人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 |
161、簡述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有: ①脾主運化,使水穀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 ②脾主生血統血; ③脾主升清,將水穀精微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 |
162、簡述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功能: ①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如:調暢氣機、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調節水液代謝、調節性與生殖等。 ②肝藏血,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
163、簡述腎的生理功能。 答:腎的生理功能是: ①腎藏精,具有儲存和封藏人體精氣的作用; ②腎主水液,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 ③腎主納氣,攝納吸人之氣而調節呼吸; ④腎主人體一身之陰陽。 |
164、何謂氣機?氣的運動方式如何?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的運動方式為升、降、出、入。 |
165、簡述氣和津液的關係。 ①氣是津液生成的物質基礎和動力; ②氣的運動變化是津液輸布和排泄的動力; ③氣的固攝作用控制著津液的排泄; ④津液是氣的載體,津液又可化為氣而布散於臟腑。 |
166、何謂津液?簡述其生理功能如何。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如胃液、腸液、淚、涕等。 其功能有: ①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②具有滋潤和濡養全身的作用; ③可化生血液,調節機體陰陽平衡; ④有排泄代謝產物的作用。 |
167、何謂元氣?其生成、分佈與功能如何? 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氣由腎精化生,並得脾胃之資助,通過三焦布達周身; 具有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激發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 |
168、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其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 其二,主宰生命活動。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正常的生命活動。 |
169、「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氣和水穀精氣在肺內結合聚於胸中,稱為宗氣。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行血氣而布散全身,以濡養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 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肺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肺主一身之氣功能正常則各臟腑之氣旺盛,反之則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全身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出氣虛之候。 |
170、怎樣理解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①運化水穀: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飲食人胃,必須依賴脾的磨穀消食作用,才能將水穀化生為精微。其精微又靠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而上輸心肺,化生氣血而布散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②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脾在運輸水穀精微的同時,還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通過心肺而運送至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於體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主運化水濕和運化水穀的作用是緊密相聯的。一種功能失常可導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見。 |
171、為何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飲食水穀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血的物質基礎;而飲食水穀的吸收和運化由脾所主,脾運化的水穀精微,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脾失健運,則氣血虧乏。故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172、為何說「腎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腎精的充盛,而精氣的生成、儲藏和排泄均由腎所主。腎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促進胚胎的形成,並維繫著胚胎的正常發育。人出生後,由於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相互滋養,腎的精氣逐漸充盛,至青年時期,隨著腎精的不斷充盛,便產生了一種促進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質即天癸,此時男子能產生精液,女子則月經來潮,具備了生殖能力。以後隨年齡從中年進入老年,腎精也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虧虛,天癸的生成亦隨之減少,甚至耗竭,生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這充分說明腎精對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生殖繁衍之本,因此說:腎主生殖。 |
173、為何說「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臟具有主持和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 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陽對水液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被臟腑組織利用後的水液從三焦下行而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分為清濁兩部分。 清者,再通過三焦上升,歸於肺而布散於周身。 濁者變成尿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如此迴圈反復,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動態平衡。在水液代謝過程中還有脾、肺、三焦、膀胱等臟腑的參與,但這些臟腑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於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 只有腎的氣化功能正常,這些臟腑才能各自發揮其生理作用,其中以肺為標,以腎為本。由於腎的氣化作用貫穿于水液代謝的始終,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故日:腎主水。 |
174、腎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腎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發育,為人體生長發育之根。在人整個生命過程中,由於腎精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死的不同生理狀態;腎精又是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能促進生殖功能的成熟,對人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故有腎主生殖之說。 ②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通過腎中精氣所含的腎陰和腎陽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人體的五臟六腑、經絡、形體和官竅的代謝和功能,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③參與血液生成。腎藏精,精能生血,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轉化的關係。 |
175、試論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關係。 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兩者來源不同,但卻同歸於。 腎,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依賴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兩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精氣。 |
176、如何理解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 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將經過其消化後的飲食物,分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食物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資吸收,把食物殘渣糟粕下輸大腸的過程。 |
177、為何說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所決定的,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來營養。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發達豐滿,因此人體肌肉壯實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如脾氣虛弱,營養虧乏,必致肌肉消瘦,軟弱無力,甚至萎廢不用。 |
178、試述心與肺的關係。 心與肺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氣與血的關係。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血脈,肺主氣。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而積于肺部的宗氣,必須貫通心脈,得到血的運載,才能散佈全身,兩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在病理上,肺的宣降功能失調,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運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調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從而出現心肺虧虛,氣虛血瘀之證候等。 |
179、試述心與肝的關係。 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兩個方面。 ①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儲藏和調節血液的重要臟腑。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運行。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則肝有所藏,才能發揮其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而肝所藏的陰血,具有濡養肝體、制約肝陽作用。肝血充足,肝體得養,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滯,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進行。 ②精神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然主要由心主宰,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則肝之疏泄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平和,精神愉快。在病理上,主要反映在陰血不足和神志不安兩個方面,表現為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之證候。 |
180、試述肺與腎的關係。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 ①呼吸方面: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人體的呼吸運動,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均勻。肺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 ②水液代謝方面: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有氣化調節水液的功能,又主開合,肺腎兩臟密切配合,共同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肺腎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和陰液虧損等方面,出現肺腎陰虛和肺腎氣虛等肺腎兩虛之證候。 |
181、試述肝與脾的關係。肝與脾的關係具體體現在消化和血液兩個方面。 ①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膽汁,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水穀精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於肝,肝才能得以發揮正常的作用。 ②血液方面: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生成、運行方面。 |
182、試述肝與腎的關係。肝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方面。 ①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資生相互轉化。 ②陰液互養:腎陰能滋養肝陰,使肝陽不致上亢,肝陰又可資助腎陰的再生。在肝陰與腎陰之間,腎陰是主要的,只有腎陰充足,才能維持肝陰與肝陽之間的動態平衡。 ③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閉藏,兩者之間有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調節的關係。肝之疏泄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制約肝之疏泄太過,也可助其疏泄不及,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肝與腎之間的病理影響,主要體現在陰陽失調、精血失調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
183、人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與哪些臟器有關?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關係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是脾、胃、小腸、大腸、肝、膽等臟腑功能相互配合而進行的,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係尤為密切。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後,下送小腸以分清別濁。濁的部分再傳大腸轉變為廢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運送全身,發揮營養作用。 |
184、脾與氣、血、津液在生理上有何關係?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生成來源有三個方面,其中,脾胃產生水穀精微進而生成人體之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若脾胃失健,則水穀不充,氣生無源。另脾胃居於中焦,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 血富含營養,全身各處,無處不在。血以脾胃為化源,以水穀精微為物質基礎。化源不足,往往導致血虛。同時脾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維持正常血行。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與脾關係亦很密切。津液是脾、胃、小腸、大腸等綜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導作用。生成後,又經脾的輸送,或上至肺而貫於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全身。 |
185、試述氣和血的生理關係及病理影響。 ①氣能生血: 一是指氣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 二是指氣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指營氣。所以,臨床上氣虛生血無能,可致血虛。 ②氣能行血: 一是氣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 二是氣有促進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進而通過臟腑功能活動推動血行。總之氣行則血行,若氣虛、氣滯推動障礙或無力,可致血疲;氣逆可致出血。 ③氣能攝血:氣可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若氣不攝血,可見出血之象。 ④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提供水穀精微。因此,血少可致氣虛。 ⑤血能載氣:血為氣之載體,血載氣以行。所以,臨床上大出血病人可見氣脫之候。 |
186、氣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變化如何? ①推動作用:指氣的激發和推動作用。 其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 二是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等活動; 三是推動血的生成、運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當此功能異常時,可導致發育遲緩或早衰,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或障礙,血及津液的生成不足或運行遲緩等。 ②溫煦作用:指陽氣溫煦機體的作用。 其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 二是溫養臟腑等; 三是溫通血脈和溫運血及津液。此功能異常,有餘便生火熱,不足則為虛寒,並可致臟腑等功能低下及血行瘀滯,津液輸布和排泄障礙等。 ③防禦作用:指氣有保衛機體,抗禦外邪的作用。 其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防邪入侵;二是驅邪外出。此功能異常,可出現易於感邪或患病難愈等。 ④同攝作用:指氣有固護人體液態物質,使其不無故丟失的作用。 其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固攝血液;二是固攝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攝精液。 此功能異常,可導致出血、自汗、多尿、流涎及遺精等。 ⑤氣化作用: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即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和相互轉化。其功能異常,可影響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汗、尿等的排泄。 |
187、試從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詳述血液的運行與哪些臟相關? 心主血脈,指心有推動血液運行於周身的作用,是血行的最重要動力,其中心環節為心氣。若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可致瘀血。肺朝百脈,指肺有助心行血,促進和調節血液運行的作用。若肺氣不足,助心無力,可使血行遲緩。脾主統血,能。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若固攝無力,則會出血。肝主疏泄,氣機阻滯,可致疲血。肝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若肝不藏血,可見出血。總之,心、肺及肝的疏泄作用體現為推動機制,脾及肝的藏血功能體現為固攝機制。推動與固攝力量協調平衡,維持正常血行。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