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注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傷寒論》)

【註】

少陰病始得之者,初病脈微細而有欲寐之情況,開始即病陰證之謂也。少陰病普通不發熱,今反發熱。又陽證之發熱,脈必浮,今亦反之發熱而脈沉。是證與脈反於常規,故云反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細辛各14.5克,附子7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醫經會解》本方條曰:「若少陰證,脈沉,但欲寐,始得之,發熱肢厥,無汗者,為表病裡和,當用此方以緩汗之。」

《張氏醫通》曰:「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是大寒犯腎也,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之不急迫而有痰飲之變者。」

《方輿輗》曰:「余壯年時治一患者,年甫五歲,病痘初發,與葛根加大黃湯,自第三日放點,至第四日而痘皆沒,但欲寐,絕飲食,脈沉,熱除,宛然少陰之病狀也。因勸轉就他醫,病家不聽,強請治之。再潛心細診,沉脈之中猶覺神存,乃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翌日,痘再透發,脈復,氣力稍增,由是起脹貫膿,順候也,結痂而愈。惟此兒無熱毒,為尋常之痘耳,因多用葛根加大黃湯,使發汗過多,大便微溏,故有此變。此是余初年未熟之咎也,然幸兒未夭折,得免其父母之譏譴,亦大幸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解少陰之表熱。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後背脊洒淅惡寒後,微似發汗不止。一醫以為陽虛之惡寒,與醫王湯,無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求真按:「余亦曾治老人之支氣管炎,用本方即得效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永康堂【YCT】~學習自測~

  
  

答案

  
  

題目

  

【B】

如下哪項是治療營衛不和型自汗的代表方:

  A、當歸六黃湯;  B、桂枝湯;  C、麻黃附子細辛湯;  D、玉屏風散;  E、補中益氣湯。

【B】

吳某,男,38歲。小便不通,腰膝酸軟,伴有脊背惡寒,身痛無汗,舌淡少苔,脈沉細無力。宜選方:

  A、金匱腎氣丸;  B、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C、《濟生》腎氣丸;  D、右歸飲;  E、麻黃湯。

【】

李某,45歲,感冒兩天,惡寒重,微發熱,頭痛連腦,身痛,無汗,面色白,說話無力,手足冰冷,舌淡胖苔薄白,脈沉,下列何方最適宜:

  A、人參敗毒散;  B、參蘇飲;  C、桂枝新加湯;  D、麻黃附子細辛湯。﹝98特考,方劑學﹞

【C】

承上題,下列何處方最適宜:

  A、桂枝湯加附子湯;  B、葛根湯加黃耆;  C、銀翹散加黃耆、防風;  D、麻黃附子細辛湯。﹝99特考,內科學﹞

【C】

林某,男,35歲。患者鼻塞,惡風,汗,頭重如裹,身熱不揚,納呆,口淡苔白膩。宜選用方:

  A、荊防敗毒散;  B、新加香薷飲;  C、羌活勝濕湯;  D、藿香正氣散;  E、麻黃附子細辛湯。

【D】

治療表有風寒,內有蘊熱證不可能選用:

  A、麻杏甘石湯;  B、大青龍湯;  C、九味羌活湯;  D、麻黃附子細辛湯;  E、石膏湯。

【B】

治療營衛不和型自汗的代表方為:

  A、玉屏風散;  B、桂枝湯;  C、麻黃湯;  D、麻黃附子細辛湯;  E、當歸六黃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