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熱證-蓄血證:

﹝Syndrome_due_to_accumulation_of_blood_stasis﹞

【原文】

陽明證,其人喜忘①者,必有畜血②。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237﹞

病人無表裏證,發燒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257﹞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258﹞

【詞語解釋】

 ①、喜忘:喜作「善」字解,喜忘即健忘。

 ②、畜血:「畜」與「蓄」同。指瘀血停留。

【原文析義】

此三條論述陽明病蓄血證。

237條所論陽明蓄血證是陽明邪熱與舊有之瘀血相結所致。陽明證,指本證病在陽明,又有大便硬。「喜忘」即善忘。心主血脈,主神明。陽明邪熱與胃腸宿有的瘀血相結,血滯於下,下實上虛,心神失養,心氣失常則喜忘。若純屬陽明裏熱,胃腸必燥,腸中缺乏津液的濡潤,則大便秘結﹝obstipation﹞難下。今大便雖硬而反易,且色黑,這是陽明蓄血證的特徵。血液屬陰,其性濡潤,離經的血液與燥屎相混,則化堅為潤,故大便雖硬而排便卻易。

對黑色的大便,王肯堂指出:「邪熱燥結,色未嘗不黑,但瘀血則溏而黑粘如煤,燥結則硬而黑晦如煤,為明辨也。」頗有參考意義。

257條提出辨陽明腑實與有瘀血的證治。「病人無表裏證」特指既無惡寒,發燒,頭痛等表證,又無腹滿,譫語,潮熱等裏證。雖無表裏證,但病人發燒持續七八日之久而不解,此時應考慮邪熱在裏。脈見浮數,但無表證,說明仍屬陽明熱盛於內,而蒸騰於外;從條文後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可知本證尚有不大便的見症,為熱在裏,而用下法。若下後,脈浮已去而數脈不解,說明胃腸氣分之熱已除,而血分之熱仍在。因為邪熱若在陽明氣分,化燥傷陰成陽明燥實證,燥屎阻滯,胃氣不降,則其人當不能食,今卻消穀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則證明邪熱不在陽明氣分,未成腑實,而是熱在血分。血分之熱合於胃,則消穀喜饑,合於腸,則熱邪灼液而不大便。此為胃腸瘀血已成,宜抵當湯攻下瘀血。

本證下後浮脈去數脈存,大便複秘,消穀喜饑,說明氣分之熱已去大半,而血分之熱未除,必有瘀血在胃腸,用抵當湯下之,確屬無疑。然而臨證中,據此以斷為陽明瘀血證,尚不全面,應參考第237條,「其人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以及太陽蓄血證「發狂」、「如狂」、「少腹急結」、「少腹硬滿」、「脈沉結」等證,綜合辨證分析,才能確診無誤。本條言「發燒七八日」,驗之臨床,多屬持續性低熱,此為瘀血發燒之特徵。

258條緊承上條論下後便膿血的變證。上條論下後數脈不解,不大便而消穀善饑之瘀血證;本條論下後數脈不解,又下利不止而便膿血證。此乃下後餘熱未除,熱邪下迫大腸,故下利不止;熱迫血行,血熱相蒸,腐敗為膿,故為協熱而便膿血。仲景未出方治,但可據證選用白頭翁湯、黃芩湯等。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由陽明熱證與蓄血證組成,辨證要點是發燒,健忘,黑便。

【病機﹝pathogenesis﹞】:陽明邪熱與宿瘀相結。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瀉熱逐瘀。方用抵當湯。

【湯證辨析】:蓄血證有太陽蓄血和陽明蓄血兩種,太陽蓄血證,為太陽之邪不解,隨經入腑,熱與血結于下焦,以致出現少腹急結,或硬滿,小便自利,如狂,發狂等症。陽明蓄血證,為陽明邪熱與久有之瘀血相結於腸內,心神失養,故見喜忘,大便雖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陽蓄血多為「新瘀」,而陽明蓄血為「本有久瘀血」,也即內有「宿瘀」。二者成因和證候雖有差異,但其病機均為邪熱與瘀血相結,同為蓄血證,故均可用抵當湯。

【復習思考】

01、熱在氣分與熱在血分的辨證要點有何異同?

02、陽明蓄血證的主症、病機是什麼?與太陽蓄血證有何異同?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