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參湯證:

﹝Syndrome_suitable_for_Cinnamomi_and_Ginseng_Decoction﹞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術﹝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原文析義】

本條論述脾虛兼表的證治。太陽病,外證未除,本當依法汗解,醫者不察,而屢用攻下之法,不但表證不罷,發燒惡寒等證猶在,複因攻下損傷太陰脾土,脾陽傷而寒濕內生,

部分表邪隨之內陷,以致裏寒伴表證發燒下利,故稱「協熱利」。此處之「熱」乃指發燒惡

寒等風寒外證而言,非指病性屬熱。攻下損傷脾陽,則運化失職,升降反作:氣機阻滯,濁陰不降,壅塞胃脘,則心下痞硬;清陽不升,而見下利不止。從而形成裏虛寒兼表不解的表裏同病,但乙太陰裏虛寒為主,故用桂枝人參湯溫中解表。

桂枝人參湯:由理中湯加桂枝組成。方中人參補脾益氣,乾薑溫中散寒,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虛,四味相合,共奏溫中散寒止利之功;桂枝解太陽之表邪,並能助理中湯溫中散寒。共成表裏雙解之劑。

本方:

【煎服法】:①水煎1次,分3份,白天服2次,晚上服1次。②方中理中湯先煎、久煎,桂枝後下。理中湯先煎,使其發揮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作用;桂枝後下,使其氣銳先行以解表。補益藥宜久煎,解表藥不宜久煎的理論源出於此。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本證由脾虛和表證兩部分症狀組成,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發燒惡寒,脈不浮為辨證要點。

【病機﹝pathogenesis﹞】:脾虛寒濕兼表之風寒不解。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溫中解表。方用桂枝人參湯。

【醫案選釋】

案1:脾陽素虛,誤治邪傳內陷

霍某,女,63歲。素有脾胃虛弱之證,因感寒而身發冷熱,頭痛無汗,心下痞滿,醫用辛溫解表之劑,而佐以苦寒消痞之法。服藥後汗出表未解,而溏瀉數次,痞悶加劇,漸致不欲進食,腹痛﹝celialgia﹞肢厥,脈象沉微,舌苔滑潤。此乃脾陽素虛,因誤用苦寒,而邪轉內陷。由於脾陽不運,故痞益甚,而下利不止,為今之治,宜疏散表邪,溫健中州。疏桂枝人參湯與之:桂枝﹝10克﹞、炒白術﹝10克﹞、野黨參﹝10克﹞、乾薑﹝10克﹞。甘草﹝6克﹞。服藥後,啜熱稀粥1杯,以助藥力。服藥2劑,身見小汗,而冷熱消,痞輕,而下利已減。連服5劑,痞消瀉止,諸證痊癒。﹝轉引自李文瑞、李秋貴.傷寒論湯方:論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案2:胃潰瘍﹝Gastric_ulcer,Gu﹞

李某,男,45歲,幹部.1996年11月23日以反復發作性中上腹疼痛35d為主訴就診.患者疼痛以進食後1h為甚,伴納差,上腹飽脹、泛酸,噯氣﹝belching﹞,神疲乏力﹝fatigue﹞,大便溏。查精神欠佳,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緩無力。胃鏡示:胃竇部小彎側可見一1.0×1.2cm大潰瘍,周圍水腫。診斷為胃潰瘍﹝Gastric_ulcer,Gu﹞.遂投人參、白芨﹝各10克﹞、白術、白芍﹝各15克﹞、乾薑、炙甘草﹝各9克﹞、桂枝﹝12克﹞、烏賊骨﹝30克﹞、黃芪﹝20克﹞。3劑後患者精神好轉,疼痛大減,納食增加,泛酸,噯氣﹝belching﹞減輕,身體較前有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緩。治療有效,再投原方7劑後,患者面色紅潤,疼痛消失,納食正常,身困乏力﹝fatigue﹞消失,食後略顯飽脹,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為鞏固療效,去黃芪守基本方再進10劑,患者面色紅潤,臨床症狀全部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共服藥20劑,停止用藥,囑患者注意飲食調理,戒煙酒,忌食肥膩之品,1996年12月20日復查胃鏡,示原潰瘍面癒合。遂訪至今未復發。﹝趙良辰等.桂枝人參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消化性潰瘍60例.陝西中醫,1999;20﹝6﹞:242﹞

【辨治思路】:

案1:乃脾陽素虛之人,複感風寒,初起即為表裏同病,證見發燒惡寒,頭痛無汗,心下痞滿等,當投桂枝人參湯化裁,方為對證,但醫者不識,誤認其痞為熱,在辛溫解表劑中加入苦寒消痞之品,以致脾陽更傷,表邪不解,痞悶加劇,大便溏瀉,腹痛﹝celialgia﹞肢厥等裏寒增劇之證,所幸基本證候仍在,主機未有大變,故投桂枝人參湯原方,藥證相應,取效迅捷。是案于成因上雖與原文不同,但病機一致,可作為163條之注腳。

案2:以中上腹疼痛為主訴,伴納差,噯氣﹝belching﹞,神疲乏力﹝fatigue﹞,面色萎黃,大便溏,病為太陰脾虛,中陽不運,寒濕內生。故用桂枝人參湯化裁以溫中散寒,通陽化濕。加入黃芪,以增強健脾益氣之力,配入白芨、烏賊以制胃酸,因患者以中上腹疼痛為主,故入白芍,與甘草相合,有芍藥甘草湯意,以緩腹中疼痛。因其配伍得當,藥後即有良效。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不兼表證,桂枝照用,取其可助溫中散寒之力,可見桂枝人參湯儘管為脾虛兼表而設,但有無表證皆可應用,方中桂枝之用,與五苓散相似,有表可解,無表可通陽散寒。

【現代研究﹝Modern_Research﹞】

現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而有本方見證者及胃潰瘍﹝Gastric_ulcer,Gu﹞、急慢性胃腸炎等屬中陽不足者,兼表與否皆可用之。

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