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厥、陽厥:

按厥逆、厥冷、四逆,一也。

 陰陽二病,皆能發厥。

 然陰厥易明。

 惟陽厥有陽邪內傳陰經,脈數沉細,誤認陰寒者。

 有陽邪內傳陽經,冷汗時出,誤認陰寒者。

 有表邪內伏,身冷無汗,脈伏不出,誤認陰寒者。

 不知陰寒起病,身不發熱,口不作渴,二便清利,神氣清爽,手足厥冷,不能舉動,六脈沉遲不數,此陰經寒厥之症。

 《傷寒論》以四逆湯、乾薑甘草湯、吳茱萸湯等,治氣分火虛厥冷。

 於惡寒門,有當歸四逆湯,治血分冒寒。

 又:立芍藥甘草附子湯,治血分惡寒。

 類于厥冷,即可推此以治彼。

 以上治陰經陰厥之法也。

 若初起發熱惡寒,熱久不涼,漸至手足皆冷,又或熱片時,神昏不語,或獨語譫妄,身雖厥冷,手足仍能舉動,大便或閉或瀉,小便赤澀,甚至自遺不覺,其脈沉細而數,此陽熱傳入三陰,乃陰經陽厥之症,用寒藥則礙厥冷,用熱藥則礙陽邪,故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陽,陽氣外達,待厥愈足溫,再清其熱。

 若初起發熱,自汗煩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煩渴引飲,神昏不語,揚手擲足,身雖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脈大沉數,或數時一止,此陽邪傳入三陽,乃陽經陽厥之症,宜河間涼膈散白虎湯黃連解毒湯

 清內伏之熱外發,則手足溫暖。

 然後看裏有結熱者,再清之。

 有下症者,二承氣湯選用。

 若初起惡寒發熱,六脈或浮大,或沉伏,煩躁呻吟,忽爾手足皆冷,此表汗不出,表邪內伏之厥冷,宜升陽散火湯羌獨敗毒散發散表邪,則汗出厥愈。

 以上三條:治陽厥之法也。

 另有:夾痰、夾食、夾食氣,填塞中脘,升降不通,胃陽不得四布,亦令人手足厥冷,宜用消導痰食,導痰湯保和散再加開豁之藥。

升陽散火湯:

 升麻、葛根、羌活、獨活、柴胡、白芍藥、防風、甘草。

 裏熱見厥,用涼膈散等。

 表邪內伏厥冷,以此方升散。

羌獨敗毒散

 三陽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

 太陽表邪內伏,則用此方。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

 熱在上焦而厥,用涼膈散

 熱在中焦,用白虎湯

 若三焦皆熱,則用此方。

大承氣湯:見大便秘結。

甘草乾薑湯

 生薑、乾薑。

 此條:本是陽症,因表虛脈浮,衛虛自汗,又誤汗複亡其陽,故使厥。

 誤下複竭其陰,故咽中乾,煩躁。

 若用溫複陽,則礙咽乾煩躁。

 用寒,則礙厥冷。

 故:此方以乾薑暖中。

 甘草緩急,待其胃陽敷布,厥愈足溫,然後作芍藥甘草湯,調和陰血。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生薑、石膏、荊芥。

 此方妙法,妙在石膏、荊芥辛涼上焦,潤其咽乾煩躁;又藉其辛涼入血,助芍藥、甘草下緩肝急,使其腳伸;脫去乾薑辛熱,以防胃熱譫語,微露下文用調胃承氣湯,複清胃熱。

調胃承氣湯

 大黃、枳殼、厚樸、甘草。

 複陽太過,不耐辛溫,胃熱譫語,暫用此方。

四逆散

 柴胡、白芍藥、枳實、甘草。

 三陽表邪內伏,四肢厥冷,升陽散火湯等發之。

 熱邪內傳,四肢厥冷,涼膈散等清之。

 三陰臟寒而厥冷,以四逆湯等溫之。

 今本是陽症,因熱邪內傳陰經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藥疏通肝膽,伸陽氣外達,則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

 又:以枳實、甘草疏通陽明裏氣,伸胃陽外布,則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溫。

 此方分治陰經陽厥,與陽經陽厥不同者。

涼膈散:見發狂。

白虎湯:見潮熱。

吳茱萸湯:見惡寒。

白通豬膽湯

 厥冷有脈,用四逆湯

 脈伏,加蔥白以通陽氣。

 陰極發躁,加膽汁以監製。

 家秘:恐凝濁,易川連少許,宗連理湯法。

當歸四逆湯

 當歸、白芍藥、桂枝、細辛、通草、生薑、大棗。

 此治血虛冒邪,不能發汗外出。

 例如:氣虛冒邪,而用人參敗毒散、參蘇飲。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知母、石膏、當歸、芍藥、黃芩、甘草。

 此治誤下邪伏,故用升散法從表發出。

 以知母、石膏、黃芩清裏熱,以歸、芍引入血分至深之處。

 家秘:加羌活,去麻黃,以其咽喉不利吐膿血耳。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