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病:

強直反張之病,名痙病。

 按:痙病與傷寒相類,但多項背反張為異。

 治分表裏陰陽、虛實寒熱。

 《金匱》以太陽發熱,無汗惡寒,名剛痙,發熱有汗不惡寒,名柔痙。

 此以有汗無汗,別寒濕傷營、風濕傷衛而定名者,雖不明言發汗解肌,然細玩首章原文,以有汗無汗立說,仍暗度金針於太陽傷寒發汗解肌同條處治。

 但痙病不獨在冬月,三時皆有者,故不明示麻桂辛溫,發汗解肌。

 又:因痙勁強直,多有營衛不充,外冒外淫致病,用不得大汗發表。

 故:下章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蓋言太陽發熱之痙,惟以散表為正治。

 今以脈沉而細,用不得散表,則難治矣!

 是此可見太陽發熱之痙,設脈浮緊而大者,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難治矣!

 下文又言太陽病發熱無汗之病,本宜發汗,若脈沉而細,大發其汗,因汗太多,亦能致痙。

 若發熱有汗之中風症,脈沉而細者,下之亦能致痙。

 瘡家雖身疼痛,若脈沉而細者,誤發汗亦成痙。

 即太陽病症備,若脈沉遲,止用栝蔞桂枝湯

 再三告戒脈沉而細者,汗下俱禁者也。

 然下文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按此條:但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故仍用葛根、麻黃,以發太陽、陽明之表,明示首章發熱無汗反惡寒之剛痙,若脈不沉細,仍用發表治法。

 下文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按此條:不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明示首章發熱有汗之柔痙,若脈不沉細而實大,仍可用大承氣湯以下者。

 首章恐痙病之脈有沉細者,即無汗表症之剛痙,亦用不得麻黃湯

 即有汗發熱之柔痙,亦用不得桂枝湯

此章恐發熱無汗,脈大不沉細之剛痙,應汗失汗,故複立葛根麻黃湯

 又恐:發熱有汗,脈數不沉細之柔痙,應下失下,故複立大承氣湯

 兩面告誡,可見仲景惟以病之無汗有汗,脈之浮細浮大,沉細沉實,端在表裏虛實,詳示發表攻裏者也。

 海藏有口噤,背反張,名太陽痙。

低頭下視,名陽明痙。

 一目左右斜視,手足搐搦,名少陽痙。

 其意欲以背為太陽,胸前為陽明,目之斜視左右為少陽,以定經絡。

 然項強之症,屬陽明者多,而陽明之脈入目,陽明之脈左右交加。

 兩目亦能斜視,未可以此為定論。

 丹溪有人參、竹瀝主治者,此因內傷痙病,血液枯燥,經絡不潤成之故耳。

 薛新甫有瀉青丸、異攻散、六味丸、逍遙散、四物、歸脾、三乙承氣,家秘用舒筋湯等,此皆內傷痙病,分別虛實補瀉,而非外感六淫致痙之條也。

 今余詳注仲景之痙病於前,次述三公之論於後,則外感六淫,內傷致痙諸條皆全矣!

 餘讀《傷寒論》,見仲景以冬月傷寒立論,但榜及風濕、風溫,而不及三時之寒熱等病,讀《金匱》痙病論,見以中濕、濕熱、中等症,次列於後。

 余今著《傷寒大白》,比例《金匱》痙病論,先以傷寒、寒熱、溫熱病立論卷首,兼以發、夾食、痙病。

 次附於後,則外感致病諸條皆全矣!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