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語: |
不語之症,內傷外感皆有。 外感不語,即噤口傷寒也,世有其症,無其書,故補注之。 內傷不語,有舌強不語者,神志仍清,口亦能開,但舌本強硬,不能言語也。 有口噤不語者,舌本無病,但牙關緊咬,口不能開而不能言語也。 有神昏不語者,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如醉如睡,而不得言語也。 外感不語之症有五條,初起惡寒發熱,失於發散表汗,不得發越,遂發煩熱喘渴,誤認裏熱,誤投涼劑。 有口噤不語之症,此寒涼抑遏表邪之一條也。 又有:發熱日久,熱邪不解,應清火而不清,有下症而失下,諸竅熱壅,語言不出,此裏熱昏沉之一條也。 倘因惱怒停食,又兼外冒風邪,發熱譫語渴不消水,人見其譫語,誤認裏熱,苦寒冷飲凝結中焦,今有譫語之後,即變不語,此寒涼抑遏食氣之一條也。 又有:內積痰飲,外冒風寒,又誤食生冷,與夾食傷寒不相上下,此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之一條也。 以上諸條:即大便秘結有下症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堅,不用大黃重濁泥滯。 又有:時行異氣,沿門傳染,溫毒濕毒,暴熱暴寒,襲人毛竅,或發疫症,痧毒氣不得外泄,內擾神明,志識昏迷,叉手撚空,口噤不語,此時疫不語之一條也。 治表邪不語,若身表尚熱,兩足無汗六脈浮滑數動,或脈沉伏模糊,治宜辛溫發汗,冬三月北方口不乾者,可用麻黃湯;若口乾者,用羌活敗毒散。 餘三月,不用麻黃,竟用羌活敗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開竅豁痰,禁用寒涼攻下。 |
治裏熱不語,若身表不熱,手足時常有汗,口乾唇焦,六脈沉數,宜清其裏熱,則諸竅通達,導赤各半湯、涼膈散;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 |
治食氣不語,若發熱胸滿,手足或冷或熱,唇不焦,口不渴,右脈滑大不數,或反沉伏,先用吐法,隨用理氣稍滯,如保和散、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白豆蔻。 無汗者加乾葛、防風; |
太陽見症,加羌活;少陽見症,加柴胡;若表邪已散,時時手足有汗,便結不通,有下症者下之。 |
治痰迷不語,若胸膈滿悶,噁心嘔吐,口不乾渴,右關脈滑,按之沉弦不數,治宜二陳導痰湯合平胃散,加枳、桔。 亦有用吐法,上湧其痰。 若有表邪,加各經散表之藥。 若表邪已散,手足時時有汗,梔連二陳湯沖竹瀝熱服。 若便結不通,有下症者,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下之。 |
治疫毒不語,先用敗毒散散表。 若胸前滿悶,可用吐法,吐中有發散之義。 若腸胃有積熱,脈見沉數,當清涼解毒,然亦不可驟用寒涼。 古人用敗毒散治疫毒,以天地邪氣從外而入,仍要從毛竅而出,發散則毒得外出,苦寒則毒抑遏。 |
羌獨敗毒散:見發熱。 |
導赤各半湯:見腹痛。 |
涼膈散:見發狂。 |
承氣湯:見便結。 |
枳桔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枳殼、桔梗。 |
梔連二陳湯:即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
竹瀝導痰湯:即導痰湯沖竹瀝。 |
痰結不語,即令有火,亦防寒涼抑遏。 此方清火而無凝滯,化痰而不推蕩。 |
清胃湯: |
升麻、生地、山梔、黃連、甘草。 |
膏粱積熱,壅結中焦,則諸竅閉塞而言語不出,故以此方清胃熱,治其本也。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