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陰明論篇》 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注】:黃帝問道:太陰與陽明是表裡關係,屬於脾與胃之脈也,但生病時都迥然而異,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太從,或從內或從外,所以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岐伯對答道,這是由於陰陽位置不同所造成的。陰受病或陽受病,其間產生互相影響,造成虛實互變,時順時逆,有時病由內發,有時病由外入,其病因不同,故病有不同之名稱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注】:黃帝說:希望能聽聞其不同的狀況。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注】:岐伯回答道:陽是天陽之氣,主外。陰是地陰之氣,主內。所以陽之性為實,陰之性為虛。故人受外感風邪時,表陽必先受之。不知飲貪之道,暴飲暴食不知節制,生活起居極不正常之人,必先使陰傷。而陽受病則邪必入腑,陰受病,則邪必入臟。病邪入腑必造成身體壯熱無法安臥,病向上逆則成短氣狀。病邪入五藏則胸腹脹滿,不思飽食,病向下則腹泄,長久下來則下痢不止。人之喉為氣管,主天陽之氣,咽為食道,受之地陰之氣。天陽位必感受天氣異變,地陰位必感受濕氣。所以陰之氣是由足下漸行上至頭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頭之際。而陽氣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頭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陽之病上行到極點時必向下,陰病下行到極點時必向上。故凡風病,必始傷於上部,濕病必先傷於足部。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注】:黃帝問:脾受病時,手足無法自由活動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注】:岐伯回答道:手足之能源皆來自胃腸,但光憑胃的力量是無法順經脈而到四肢的,必須靠脾臓的輔佐,方可使胃腸吸收之營養精華,充分達到四肢。現今脾一旦受病,無法為胃運化精華營養,四肢就無法得到營養維持,所以無法靈活運作了。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注】:黃帝問:脾臓沒有主季節之時,為何呢?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贜者,常箸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注】:岐伯回答道:脾臟屬土,控制四方,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時都供應能源以滋養肝、心、肺、腎。故四季之尾十八日,皆為脾主之時節,無法獨立主一季節。脾臓本身永遠附著胃腸,收藏食物精華,如大地之土地。土者,為化生天地萬物,順應天地運轉之道,故其氣時常上下左右不斷運行,所以無法主其時節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注】:黃帝問:脾胃是以油膜相隔而靠在一起,那它如何能為胃腸運行營養到四肢呢?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注】:岐伯回答道:足太陰是三陰之首也,經脈貫穿胃腸,連絡於咽位,所以足太陰能受五榖之氣,再分送給其他內臟。陽明是其表,是五臓六腑精氣來源處所,而脾臓亦為其運行精氣於陽經,所以凡臟與腑因有足太陰脾經而能自胃腸中取得所需之營養,所以說是替胃腸來運送食物之精華。

一旦四肢無法收受五穀之精華,必日漸衰弱,陰經脈道必不通利,造成筋骨肌肉無營養來維持,以致無法正常的運動四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