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清‧尤在涇) |
卷一 太陽篇上: |
太陽權變法 第二: |
小青龍湯脈證 二條: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edema﹞。乾嘔﹝Dry_Vomiting﹞。發熱﹝Fever﹞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Dysuria﹞。少腹滿﹝lesser-abdominal_fullness﹞。或喘者﹝asthma﹞小青龍湯主之。 |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摶。逆於肺胃之間。為乾嘔﹝Dry_Vomiting﹞、發熱﹝Fever﹞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 |
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於上。或積於中。或滯於下。各隨其所之而為病。 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要不出小青龍之一法。 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邪﹝cold_pathogen﹞。 半夏、細辛、乾薑。消內積之寒飲。 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且使表裏之藥。相就而不相格耳。 |
小青龍湯方: |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大青龍合麻、桂而加石膏。能發邪氣除煩躁﹝dysphoria﹞。 小青龍無石膏。有半夏、乾薑、芍藥、細辛、五味。能散寒邪﹝cold_pathogen﹞行水飲。而通謂之青龍者。以其有發汗蠲飲之功。 夫熱閉於經。而不用石膏。汗為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飲伏於內。而不用薑、夏。寒與飲摶。寧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藥、五味。 |
不特收逆氣而安肺氣。抑以制麻、桂、薑、辛之勢。使不相驚而相就。以成內外協濟之功耳。 |
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
微利者。水漬入胃也。下利者﹝diarrhea﹞: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黃之發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蔞之苦潤。 若飲結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濕而潤燥也。 |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
噎者。寒飲積中也。附子溫能散寒。辛能破飲。故加之。麻黃發陽氣。增胃冷。故去之。 |
若小便不利﹝Dysuria﹞。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
小便不利﹝Dysuria﹞。小腹滿。水蓄於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黃。恐其引氣上行。致水不下也。 |
若喘者﹝asthma﹞: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
喘者﹝asthma﹞:水氣﹝edema﹞在肺。故加杏仁下氣泄肺。麻黃亦能治喘﹝asthma﹞而不用者。惡其發氣也。 |
傷寒心下有水氣﹝edema﹞。咳而微喘﹝asthma﹞。發熱﹝Fever﹞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內飲外寒。相得不解。氣淩於肺。為咳而微喘﹝asthma﹞。發熱﹝Fever﹞不渴。 如上條之證也。是必以小青龍外解寒邪﹝cold_pathogen﹞。內消水飲為主矣! 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飲內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Fever﹞不渴下。 |
或問水飲之證。或渴或不渴云何? 曰:水積於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而不得四布也。 |
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已而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 |